【關鍵詞】語文 小組合作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06-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少教師意識到課堂學習方式對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性,因此在課堂中積極探索開放式的小組合作討論模式,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協調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在課堂小組合作討論模式開展的過程中,不少教師盲目使用小組討論形式,缺乏必要的正確引導和調控,不僅造成了課堂時間的浪費,而且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一、小組合作討論的課堂實踐現狀
(一)合作討論的教學方式流于形式
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將小組合作討論的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形式化的成果展示。在合作討論的課程設計上,老師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去充分展開思考、討論,幾分鐘的時間就草草結束,致使學生們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流互動,合作討論學習流于形式。
同時,不少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不能正確領悟合作學習的精髓,常常將一些沒有討論價值的問題作為討論話題。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老師經常置身其外,不能很好地參與進學生的討論過程中,進而使得整個合作討論學習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小組合作討論活動缺乏組織性
在課堂實踐中,往往由教師提出一個討論話題,由同學們自由組隊進行討論。教師在設計討論活動時,未能全面考慮到合作討論的效果檢驗,使得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沒有明確的目的,處于自由散漫的狀態。同時由于小組成員之間沒有明確的分工,缺乏組織性,因此在討論時,小組內各成員不能圍繞重點問題展開有效的討論,導致學習效率極大地降低。
此外,由于學生的思維和個性各異,在討論過程中,不少活潑外向型的學生掌握了話語權,而大多數學生則在討論中保持沉默,不能積極參與到討論之中,導致課堂討論的合作交流效果大打折扣。
二、探求小組合作討論的平衡
所謂小組合作討論的平衡,即在合作討論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們能積極主動地承擔起他們在共同任務中的個人角色,小組成員之間能夠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能夠圍繞討論話題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并學會對信息、觀點加以整合優化,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形成統一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作為課程設計的主體,教師應在提供有價值的話題基礎上,明確小組討論的任務和目標,積極構建師生之間的關系。要想達到小組合作討論的平衡,就需要教師制定出合理科學的操作策略。
(一)選取有價值的討論話題,提高合作討論的課堂意義
只有合作討論的話題具有意義,才能提高合作討論教學的課堂意義,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少教師忽略了對討論話題的篩選和考慮。因此,教師在開展合作討論教學前,應斟酌討論話題,選取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或者重點問題,通過討論可以加深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可以選取課堂上學生普遍感興趣、有著較好教育意義的話題,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討論合作中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此外,選取的討論話題應該是開放性的,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激發學習潛能
小組合作討論的目的在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討論,通過交流溝通,集思廣益,最終形成明確的觀點。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討論,因此,在課堂進行小組討論前,老師應加強對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指導,明確小組成員的角色分工,這是確保討論學習得以有效進行的基本前提。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采取適當的分組方式,并鼓勵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討論交流,給予每個人表現機會,指導小組成員間尊重彼此意見,互相借鑒,取長補短。
(三)加強合作討論的方法指導和合作氛圍的引導
在一個有效的合作討論教學中,參與話題討論的不僅僅是學生,教師也應該在其中做好咨詢顧問的角色,置身于學生的討論之中,構建一個和諧的課堂討論氛圍。在合作討論過程中,老師應肩負起管理和調控的職責,有效及時地解決學生在合作討論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若學生出現了思維受阻或者討論流于表面等現象時,教師應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引導,深化學生對討論話題的認識與理解。此外,老師應對小組成員的表現進行觀察,當發現有小組成員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高,應鼓勵并幫助這些同學,鼓勵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建立起自信心,讓他們體會到被人尊重和認可的快樂,引導他們融入小組成員的討論學習中,保證討論學習能夠順利有效地完成。
總之,教師要及時總結經驗,再用以指導實踐,在理論與實踐中不斷促進合作討論學習模式的有效運用。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