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平果壯族嘹歌 幼兒園 音樂活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89-02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而不可替代的文化,為中國悠久文化增添了璀璨光彩。保護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是連結各民族情感的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幼兒時期是個體接受各種文化熏陶的啟蒙時期,幼兒獲得的文化經驗對其終生具有印刻性、根基性影響。而源于生活的壯民族音樂嘹歌,與該地區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并且有著豐富多彩、令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有著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易于其接受的內容。嘹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利用內容健康向上的嘹歌精品對幼兒進行熏陶教育,不僅能讓傳承了數百年的藝術代代傳揚,還能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一、平果壯族嘹歌的內涵
嘹歌以其久遠性、民族性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流傳于以平果縣為中心的右江中游地區,它以壯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為背景,緣事而發,有感而歌,眾口傳唱,以五言四句的山歌形式匯成體系。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生活的變化,人們又適時地增補新鮮內容,使之不斷充實完善,成為右江一帶壯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2008年平果壯族嘹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音樂旋律優美、曲調悠揚,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壯族民歌中的一朵奇葩,被專家譽為天籟之音,并多次走進中央電視臺,向世人展示其魅力風采。廣西著名的詩人、詞作家古笛對平果壯族嘹歌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樣的演唱,能抒發出民族豪情,具有民族特色和韻味。它用民族語言來演唱,更貼近人民?!笨梢哉f,平果嘹歌是壯族民歌的百科全書,目前有關部門已搜集到6萬多首,20萬余句,收錄出版的《長歌集》《戀歌集》《散歌集》《客歌集》《時事歌集》等,匯集了大量的平果嘹歌。
二、平果壯族嘹歌融入幼兒園音樂活動的意義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在其區域對幼兒進行本民族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同時,為了達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踐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的教育目標,我們在全園開展了平果壯族嘹歌與幼兒園音樂活動相結合的實踐。旨在利用平果壯族嘹歌資源,弘揚民族文化,萌發幼兒愛國意識,而且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不僅有望形成我園具有特色的音樂課程,還可以擴大平果縣的知名度,對實現文化名縣的目標意義重大。
三、平果壯族嘹歌融入幼兒音樂活動的途徑
把平果壯族嘹歌融入幼兒的音樂活動之中,讓幼兒在濃郁的民族音樂氛圍中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感受民族音樂的特點及其魅力。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孩子們所有的活動都依賴于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創造?!敝T多幼兒教育實例證明,興趣是幼兒參與活動的原動力。因此,為了使壯族嘹歌與幼兒音樂有效結合,應關注幼兒真正關心的熱點,探索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與嘹歌相關的元素,呵護幼兒的審美興趣,使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得到滿足,使他們能夠主動參與并通過自主的活動提高音樂素養。
1.研究壯族嘹歌的基本唱法
平果壯族嘹歌有其獨特的唱法,即每一句都有“嘹嘹嘹” “嘹羅”“嘹嘹羅”“嘹啦”“啦嘹啦”等作為襯詞拖腔?!班凇痹趬颜Z中是“玩”“玩耍”“娛樂”或“玩樂”的意思。 “嘹歌”一名,源于壯族“以歌為樂”,好唱“嘹嘹(遼遼)之歌”的習俗。嘹歌的韻致多屬于雙聲部的山歌,分高聲部和低聲部,以兩兩對唱的形式進行對歌。唱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韻律上都是腰腳韻或頭腳韻互押,嘹歌唱詞基本為五言四句,押韻方式與漢族詩歌不同,每聯的韻律關系是:后句的腰(第二第三個字)和前句的腳(最后一個字)互押。兩聯之間的關系是:前一聯后句的腳和后一聯前句的腳互押。嘹歌的曲調較為豐富,一般不固定哪些歌詞用哪個曲調,也可以用不同曲調唱同一首詞。在平果可分“安定”“噥”“客源”等幾種方言而傳唱的嘹歌,有的也融合在一起,主要形成了哈嘹、嘶咯嘹、的客嘹、那海嘹、長嘹、酒嘹、貝嘹等各具特色的曲調。例如貝嘹,此曲傳唱于黎明鄉六坡一帶的“安定”方言區, 它以“貝——嘹”為第一樂句領唱,于五言四句,每句末字基本押韻,唱起來朗朗上口。其耳熟能詳的有《果桃》,“貝——嘹——賓疊勾蕾依,能拉過果桃。滾勾貝要,謝果桃扛友。”(壯語)意思是“以前我還小,坐在桃樹下。現在我上學,留桃樹自在”。此曲情感豐富,旋律悠揚動聽,堪稱為“從桃花源里流出來的天籟之音”。類似的寓意豐富的曲調不勝枚舉,有的追憶天真活潑的童年;有的贊美勞動成果;有的展望幸福生活;還有的歌唱偉大祖國。
2.編寫適合幼兒的嘹歌
壯族嘹歌不僅僅在田間地頭煥發著頑強的生命力,還以其深厚的人文內涵和獨特的民族魅力走向世界。嘹歌從頭到尾全部運用五言四句的壯族民歌來傳唱。它有內容相對固定,曲調字句簡短,語言樸實、凝煉、優雅、動聽、朗朗上口、易學易唱、易記易傳的特點。 根據這些特點,結合幼兒的認知心理及情感需要,我們從生活實際出發來編寫適唱嘹歌的幼兒歌曲?!吧钍俏乃噭撟鞯脑慈?。幼兒嘹歌創作也必須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寫出佳作。因此,我們通過和孩子們交朋友,觀察他們的日常生活,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態,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從生活小事中發現和抓住本質的東西,賦予合理的聯想和升華,從而創作出適合幼兒唱的嘹歌。如筆者創作的《一幼真美麗》,“哈嘹,一幼真美麗,小草穿新衣,花兒開滿地,蝴蝶開飛機。哈嘹,一幼真美麗,老師笑瞇瞇。我們玩游戲,最愛滑滑梯?!痹谶@首歌詞里不難看出,雖然沒有完全符合五言的條條框框,但筆者認為末字諧音比較重要,再配以“嘹嘹”音調,聽起來和諧、優美,悠揚悅耳,能令幼兒喜歡。筆者將這首《一幼真美麗》賦予平果壯族嘹歌的曲調后給幼兒傳唱,受到小朋友們的喜愛。我想這也是嘹歌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魅力所在。
3.創設適唱嘹歌的環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創設與嘹歌相適應的幼兒園及班級環境,可以讓幼兒在濃郁的嘹歌氛圍中,感受壯族文化的特點及其內含。我們在校園創設了壯錦長廊、壯鄉木棉朵朵開、壯鄉古農具、壯族精美服飾、思維能力發展區、科學探索室、圖書室、運動發展區(主要投放礱、竹棒、竹筒、頂棍、陀螺等民間游戲器械)等。平時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區域活動,每月組織開展一次全園性的區域活動,讓孩子們“以大帶小”自由選擇區域進行活動,有效地促進幼兒社會性情感的發展。我們還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制作壯鄉的竹筒、壯錦袋、花竹帽,收集壯鄉的民俗圖片來裝飾班級的走廊環境。在校園所有的宣傳窗、板報都噴繪著美麗的壯族花邊來裝飾,真正體現了“讓環境說話”的教育理念。如今我們的幼兒園處處散發著濃郁的壯族嘹歌文化氛圍。
4.編排豐富的舞蹈活動
我們把平果壯族嘹歌、幼兒舞蹈、民族體育特色元素融入早操活動之中,讓多姿多彩的民間體育活動與幼兒體能訓練相結合,使幼兒在快樂的活動中健康成長。具體的做法是:學前班和大班組每天的早操都在《打礱舞》的音樂中伴以礱聲,分節而舞,節奏有2/4和3/4兩種,通過擊打礱的不同部位和輕重對比,讓幼兒在一種特殊的音響效果中舞蹈。之后再向幼兒講述一些關于打礱的趣聞。如民謠“初一打礱鬧洋洋,人畜興旺糧滿倉。若是新年礱不響,壯家人畜鬧饑荒?!倍邪嗪托“嗟脑绮賱t跳《竹筒舞》,幼兒個個精神抖擻,配合默契,舞蹈熱烈歡暢,竹筒聲此起彼伏,在園間傳遞回響,加之嘹歌曲調的音樂伴奏,視聽效果不同凡響。這種的早操形式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具有趣味性、民族性等特點??鞓返脑绮偈姑恳晃挥變荷钌钐兆碛诿恳惶斓拈_始。這不僅增強了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增強了孩子的集體榮譽感和團結協作的精神,還推動了我園文化建設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實踐表明,把平果壯族嘹歌融入幼兒音樂活動之中,讓兒童對嘹歌文化有所了解和熟悉,讓其感受豐富多彩的人類文化以及初步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有利于啟發幼兒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幫助他們逐步形成對人、對事的態度,為日后形成愛國、愛家、愛民、懂禮、勤奮等民族心理奠定基礎。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