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隱性師幼互動 多向性 環境創設 靈活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94-01
隱性互動是一種教師與幼兒沒有表現為直接的互動行為或言語,而是借助于其他載體來實現互動目的的互動。隱性互動環境是教師基于幼兒園的培養目標以及幼兒發展需要,在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通過動態、開放和對幼兒有吸引力的物化環境與寬松的心理環境,支持和引導幼兒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主動學習、自主探究,使幼兒與環境直接“對話”,自主與環境產生互動。
幼兒熟悉的家庭、教室、戶外、社區等都能作為隱性互動的環境,具體地講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其一,生活化隱性互動環境。這種隱性互動環境的創設注重回歸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體現生活真實原貌的互動環境中強化、拓展、遷移生活經驗。其二,情景化隱性互動環境。此類隱性互動環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幼兒較快進入角色并主動發起互動,有利于盡快消除環境給幼兒帶來的陌生感等負面影響。其三,問題化隱性互動環境。這種隱性互動環境展示出一些開放式的問題,幼兒置身其中能主動思考、自主探究,有利于幼兒真正與環境互動。
一、互動對象的多向性
環境創設之后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互動行為主體總由教師承擔明顯存在不合理因素,因為這既不利于誘導幼兒的積極性,也因教師發起的互動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而顯得不夠自然。要改變這樣的狀況,就需要引入多向的互動對象。
這里的“多向”指的是教師除了與幼兒進行互動,還要注意引導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材料的互動等,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使其學會學習與分享經驗。
例如“超市理貨員”這一活動。成立超市之初,幼兒大都很感興趣,因此每次角色游戲開始,幼兒都一窩蜂地涌入“超市”,這導致了擁擠和雜亂無章,許多幼兒覺得這個地方太亂了,一點兒也不好玩,甚至自動退出。為改變這種混亂局面,也為游戲后續發展考慮,老師以“停業整頓”為理由宣布“超市暫停營業”。但許多幼兒提出建議,認為“停業”不是個好辦法,可以通過請幾個“理貨員”整理材料來改變混亂的狀況。于是,幾個愛闖禍的幼兒作為“超市理貨員”上場了。開始,小朋友銘銘把貨架上的雪碧瓶一一擺好,樂樂也跟著把餅干袋子放上貨架。接著,聰聰把牛奶盒也往上面堆。但由于他用力過猛,先前擺好的雪碧瓶全部被碰倒,餅干袋子也隨即落了一地。于是,超市里響起了爭吵聲,大家都怪聰聰不小心。聰聰只能小聲地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但另外兩個幼兒跺著腳大喊:“你給我們放好!”這使本來脾氣就很固執的聰聰開始“不合作”,他覺得不完全是自己的錯,所以就不再理會他們的訓斥。此時,有個幼兒走過來,指著地上的一堆東西說:“你們都去過超市的,怎么沒看到超市都是分類擺放的呀!”其他幼兒聽到這話若有所悟,忙著撿起自己的東西,準備重放。接著,老師提供了三層貨架。幼兒們于是相互配合著按順序擺放:上面一層放分量輕的食物,中間一層放零食類,底層放牛奶等重的物品。于是,三個幼兒很快就將超市里的雜貨理得井井有條、干干凈凈。當一切都得到整理時,他們的爭吵聲也隨之消失了。
可見引入多元的互動對象,分享個性化的生活經驗,能很快化解幼兒間的矛盾,提高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互動時機的靈活性
在隱性互動環境創設中,教師選擇怎樣的時機才算靈活、恰當?如當幼兒在自主討論、思考時教師是馬上介入還是耐心等待;當幼兒遠離互動環境時教師是及時制止還是靜候以觀其變;當幼兒在互動環境中游刃有余地進行操作時教師是當場鼓勵還是延后表揚……這些都需要教師靈活掌握互動的時機,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在環境中獲得發展。
如“我該穿什么樣的衣服”這一活動的創設。之前的“我是中國人”主題活動開展后,小朋友們對各個民族的人長什么樣、穿什么樣的衣服都很感興趣。但是只通過一次活動,小朋友們還是無法記住什么民族的人穿什么樣的衣服。因此,在“小小劇場”里,老師提供了各個民族的服裝,任由幼兒自由選擇穿戴表演。他們特別高興,總是選擇最漂亮的衣服,卻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一身“行頭”的各個部件并不是同一個民族的。這時老師就面臨著“矛盾”——是去批評指正還是讓幼兒繼續這樣搭配。一般地,當幼兒遇到矛盾和困難時老師的互動時機到了,但幼兒此時沒有產生疑惑或困難情緒,所以,此時教師還是不宜進入。看著小朋友們在這個環境中高興地、自由地互動,老師沒有打斷他們,而是去找來各種關于民族服裝的圖片,張貼在“小小劇場”的周圍。小朋友們看到后,就停下舞蹈圍過來觀看,于是發現自己的問題:“哎呀,老師!我的衣服是不是穿錯了?”老師隨即順應他們的請求,引導他們自己觀察圖片上的衣服顏色和式樣,找到該穿的衣服。
此例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當出現問題時,老師靈活地改變互動策略,用“看圖片找問題”、 “請教老師”、“自己解決問題”等策略,“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幼兒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在互動環境中提高了能力。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