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課堂 合作討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16-01
高效的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地投入學習,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能使學生更全面地對問題進行思考,讓學生在爭辯、思索、再爭辯、再思索的過程中鞏固數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實現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標。
一、均衡創建小組,營造討論氛圍
好的師生關系是以感情為紐帶的,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師生之間的感情濃烈了,課堂氣氛才會愉悅、融洽。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多關心每一個孩子,親近他們,及時了解他們在學習、生活上的困難,與他們成為跨越年齡界限的朋友。除了民主的課堂氛圍之外,在小組討論時還要避免優生一手遮天、后進生濫竽充數的現象,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討論的主角。在具體小組編排時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編組時應依據“同質結對,異質編組,組間平行”的基本原則,切實考慮到學生自身不同的學習水平、性格特點、特長愛好等,通常情況下以異質編排為主,均衡搭配小組成員,保證他們能夠相互取長補短。要設定一個小組主持人,由他來協調組內的探究分工和討論發言。同時保證組與組之間的同質,這樣讓所有的小組都擁有差不多的競爭力,公平地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2編組時要合理確定小組的成員人數。根據不同年級段、不同班級特點和不同的教學活動來確定人數。高年級段的孩子獨立思維能力較強,而低年級段的孩子表達能力和獨立探究能力都比較薄弱。因此高年級段可以減少小組的成員人數,以同桌和前后桌為形式組織討論。低年級段可以采取更大的小組方式,兩桌、三桌或一排一組都可以。當然這也不是不可更改的,要依據具體情況作具體調整。
二、合理利用資源,開展討論活動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預先認真鉆研教材,在知識的重點、難點處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放慢腳步去討論知識的來龍去脈。如教學用列表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比較幾種不同整理方式之間的優劣,感受哪種方式能更方便地看出數量之間的關系時,可以安排一次短暫的小討論,此處的討論有助于學生感受列表價值這一教學重點。在合并整理出復雜信息之后,發現數量的排列規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難點,教師可以適當安排小組討論,讓學生發現價格中的“不變”就是總價除以數量的結果,單價是不變的。抓住這樣一個“不變”就可以推導出正確的算式。另外,由于學生之間認知的差異,不同的學生對相同的問題會產生不一樣的觀點,這正是集體教學的特點。當班級意見出現分歧時,教師要尊重個性、發揚民主,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并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見讓學生展開討論。如特級教師華應龍校長在教學《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學生對計算方法有不同的猜想:有的認為是底乘高,有的認為和長方形類似,可用長乘寬來算。華校長適時安排小組探究,讓學生實際去量一量、算一算:先小組內合作探究,再在班級中交流計算的方法,并討論為什么平行四邊形不可以用長乘寬來算。這樣一來,學生們都在實踐中掌握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
三、關注學習習慣,評價討論過程
新課標明確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討論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活動,需要教師的評價來引導。因此,教師要對孩子們的討論結果擁有足夠大的包容心,哪怕是面對離奇、錯誤的結果。如我在教學四年級《游戲規則的公平性》時,讓各小組在二次活動后對全班統計的摸球結果開展討論,可有的小組對游戲意猶未盡,還在討論誰勝誰負的事情,而有的小組干脆胡扯幾句,靜等答案,我在巡視中發現這種情況就在后續的評價中給予指正。有的小組討論了每組數據的統計但沒有對整體結果進行宏觀比較,可這種數據分析精神同樣值得肯定,因為他們的討論沒有脫離數學學習活動。教師對課堂討論的科學評價有助于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綜上所述,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同桌、小組或全班討論問題的良好氛圍,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在爭論與辨析中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