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培養 創新意識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27-01
一、觀察——培養創新意識的起點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需要,即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究者。而對于兒童來說,這種需要更為強烈。”作為教師,要通過對這種需要的有效引導,培養孩子們細致觀察的習慣,使之成為孩子們創新的起點。
例如,我在上小學二年級數學1~4的乘法口訣時,在孩子們學習了3的口訣后,引導他們仔細觀察3的乘法口訣特點。孩子們通過觀察發現,3的乘法口訣每句的第一個乘數依次是1、2、3,第二個乘數則都是3,而結果是后一句比前一句多3。發現了3的乘法口訣中的奧秘后,學生開始根據教師給出的情景圖,主動地創編起4的乘法口訣。正是因為有了觀察發現作為基礎,學生們才會有創編4的乘法口訣的欲望。
可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孩子們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培養孩子們的創新意識。
二、游戲——培養創新意識的“魔術”
小學生的思想往往不受約束,具有大膽創新的特點,然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卻在不斷地扼殺孩子們的這種創新思維。在新課改下,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通過趣味性的游戲,創設游戲情景,激發孩子們的創新意識。
例如,我在教學《認識物體》時,是這樣展開的:預先請孩子們每人都帶上一些好看的紙盒、易拉罐或小方塊。把他們分成學習小組,運用已經學習過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圖形的知識,合作搭建一種自己喜歡的新圖形,看哪一小組搭得又好又快。在同學們都搭好圖形后,由各小組派代表講解本小組搭出的圖形是什么、用了哪些物體以及每種物體的形狀等。同時由教師和同學代表作為評委,對各組的圖形進行評比。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充分發揮了創新思維,在大膽想象和合作交流中搭出了很多富有創造性的物體。
可見課堂游戲寓教于樂,讓孩子們獲得了直觀的體驗,增加了對知識的理解。
三、想象——培養創新意識的“翅膀”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然而想象力概括了整個世界的一切,并且推動著知識的進化,是知識的源泉。”魏晉時期著名數學家劉徽求得圓周率3.1416,就是想象助了他一臂之力。劉徽先把圓想象成正六邊形,然后使圓內正多邊形的邊不斷增加以盡量與圓重合。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建立在對正多邊形與圓關系的大膽想象,也就沒有劉徽“割圓術”的提出。
例如,我在教學小學二年級《乘加,乘減》時,先給學生展示前面三個魚缸中各有4條小魚,而最后一個魚缸只有3條小魚的情景圖。學生們很快就列出了乘加算式,然后我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最后一個魚缸不是3條,添幾條最容易計算?學生想象添1條最好計算。接著有學生就指出添的這1條不能放在結果中,要減去。過了一會又有孩子說那為什么不把前面三個魚缸中都去掉1條魚,這樣每個魚缸都剩下3條,最后再把去掉的3條補上就可以了。我一聽對啊,暫且不說他的方法好不好,但是他能想象出去掉和補上的過程,而且比第一個學生的想象更復雜,就很值得表揚了。
可見,孩子們在充分發揮想象的同時,也是他們不斷創新的過程。在教學中,鼓勵他們大膽想象,有利于提高孩子們的創新能力。
四、靈感——培養創新意識的“助推器”
靈感是人們長久探究某個問題時,在不經意間,或受到外來刺激的情況下,意外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靈感往往帶來創造。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捕捉和誘發孩子們的靈感。對于學生“旁門別類”的提問、標新立異的構思、與眾不同的發現等不能輕易否定,要留給他們思考的空間。
例如,我在讓同學們比較、、的大小時,同學們大多使用常規的方法,把三個分數先轉化為同分母的分數,然后再來比較大小。這樣的方法比較復雜而且效率很低,顯然不是最佳辦法。我鼓勵孩子們大膽創新,尋找更簡便的方法,但他們好像處在“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又不能”的境地中了。于是,我引導孩子們不妨改變思維的角度:倒過來看看這幾個分數。有的同學嘗試著把分數倒過來看,忽然就獲得了解題的靈感:“能不能把這幾個分數轉換成同分子的分數呢?那樣也是可以比較大小的。”正是這倒過來一看,誘發了孩子們的靈感,瞬間的靈感使孩子們獲得了創造性的解題思路,使他們產生了探究的動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新課改理念的要求,而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要轉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傳統觀念,根據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通過有效引導,培養孩子們的創新意識,讓他們成為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性人才。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