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課堂 培養 創新能力 “三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29-0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改變機械模仿、過于重知識落實而輕能力培養的教育方式,鼓勵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自己的觀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在引問中點燃創新火花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遠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碧岢鰡栴}是建立在創新思維的基礎上,對現有條件的超越,是個人創新能力的體現。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問的方式,培養孩子們善于質疑的品質和創新思維的意識。
例如,筆者在教學“商不變性質”時,在導課環節出示了課題后,問道:“小朋友們,你們看了本課的課題后,想通過本課學習哪些知識???”同學們提出了以下問題:商不變是什么意思?商在什么情況下不變呢?通過什么方法來驗證商不變呢?還有同學大膽設想:既然商有這樣的特點,那么和、差、積有沒有這樣的特點呢?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既大膽又有一定的意義。教師要鼓勵學生這樣的質疑,以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習慣。
受知識、視野等的局限,孩子們提出的問題,也許天真可笑,也許無知,但都是他們創新能力的體現。我們不應采用粗暴、武斷的方式打擊孩子們提問的積極性,應該尊重他們,鼓勵他們大膽探究,以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在求異中激發創新意識
小學生可塑性特別強,教師教學的方式往往決定著學生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有很多老師總是習慣于引導孩子們朝著自己教學設計的方向去思考,對學生中的不同聲音、不同想法缺乏尊重,這無形中打擊了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容易導致孩子們養成循規蹈矩、迷信權威等不良習慣。為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構建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環境,尊重學生的思想,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從被動到主動,樹立學習的主體意識。在數學課堂中,鼓勵孩子們提出“標新立異”的見解、與眾不同的解題方法,讓他們養成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提高思維的廣度。
例如,在教學《十幾減9》時,我列出算式14-9=?,讓孩子們自己設計解題的方法。有的學生用14減去9個1的方法得出差是5;有的學生用小木棒來計算得出5;有的學生根據加法9+5=14,算出14-9=5等。其中有個學生說:“14-9,14的個位數4-9不夠減,于是我把它倒過來,變成9-4=5,然后10減掉5等于5,得出14減9等于5。”這樣的解題方法,很是反常規,大多數同學都說不對,這是湊巧。對于這樣的情況,我首先表揚了這位同學大膽的解題方法,然后鼓勵他用同樣的方法去驗證其他的算式,看是不是都能成立。然后引導孩子們將以上的算式進行合并就變成10-(9-4)=10-9+4=10+4-9=5,所以以上的算法其實就是拆分法,同學們這才恍然大悟。
以上案例中,教師對于課堂中出現的思維亮點及時捕捉,作為課堂中的生成資源,鼓勵孩子們大膽探究,敢于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見解,以培養孩子們從小養成創新思維的習慣。
三、在活動中培養創新能力
愛玩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抓住孩子們的這一特點,構建活動化的學習情境,使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為此,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落實到游戲活動中,創設“學”“樂”“玩”結合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進行數學探究。
例如,在教學“10的加減法”時,我設置了這樣的游戲化教學情境:課前每位孩子都準備好10枚1角的硬幣;在課堂上,孩子們進行拋硬幣游戲,記下正面的硬幣有幾枚、反面的硬幣有幾枚;接著鼓勵孩子們根據以上的結果,設計加法和減法的算式;然后孩子們相互交流,看誰設計的算式多,看誰計算得準確。
在這樣的數學活動中,孩子們動手動腦,在快樂中積極探究、大膽思考,不僅很好地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計算方法,而且獲得了快樂的體驗。在這過程中,孩子們的思維火花被充分點燃,創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總之,數學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大膽猜想、積極探究,努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