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閱讀教學 問題意識 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34-01
閱讀中的問題意識,是指對文本內容中“問題”(通常是讀者認為的“錯誤”、“欠缺”和“不理解”之處)的發現和感知。問題意識在閱讀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對于深入理解文本內涵,乃至進一步形成獨立性、創造性的人格特征都有重大影響。在閱讀中的問題意識的表現,人們通常用“質疑”來表示。質疑的核心就是產生疑問,提出問題。“疑”是思維成果的一種形式,沒有思維活動,也就不可能產生疑問。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以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講,發現和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就是創新,有時甚至比解決問題本身更為重要,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就是邁出了創新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十分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探索者。
一、教師做好示范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階段,教師應做好示范,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發,有方法可循,讓學生從中逐漸懂得發現問題的方法,產生自己提問的欲望和興趣。
在學生產生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作品中不同尋常、不合常規的內容與寫法;可以通過揭示文中的矛盾和現象,進一步提出幾個“為什么”;也可以通過進行多種對比,包括課堂內外、新舊體驗、不同思維之間的異同點,來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積極主動地思考和學習。
二、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
(一)根據學習語言文字的規律,分學段有重點地質疑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同學段也應各有重點。比如,低年級以字、詞的認知為重點進行質疑;中年級以段的認知為重點進行質疑;高年級以篇的認知為重點進行質疑。以上三個階段又是融會貫通的,不能截然分開,應該根據課文的深淺,或課文的重難點靈活處理。
(二)根據學生認知能力,分學段培養質疑方法
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習重點,在閱讀課文時,讓學生發現疑難問題,就隨文作出標記,或用鉛筆劃一條線,或打上一個小問號。這些簡易的操作方法,從低年級即可開始培養。隨著年級的升高,要求學生在閱讀到有疑問的詞、句、段時,用鉛筆注上自己想要提的問題。
到了中、高年級,可以讓學生結合預習,在預習本上提問。引導學生針對字、詞、句、段、篇進行提問;或者按從內容到表達形式的順序提問,等等。教師要指導學生預習,不斷評估問題的質量,適時點撥。
(三)找準文章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
1選擇矛盾處發問。有些文章的內容之間,內容與形式之間,語言之間常存在著某些矛盾。這些矛盾其實是作者刻意安排的,閱讀時注意這些矛盾,并問“為什么”,能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學《西門豹》一文時,我們可根據文章內容設問:“西門豹明知近年來漳河沒發大水是因為干旱的緣故,為何還要夸河伯真靈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可以形成一種有價值的課堂沖突,然后再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便可讓他們充分認識西門豹將計就計、正話反說的藝術,領略西門豹足智多謀的風采。
2選擇疑難處發問。學生面對一篇閱讀材料,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接受的信息可能會有不相適應的地方,這就是課文中的疑難點。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緊扣這些疑難點質疑,就可引導學生改變思維方向,進入探索的情境。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當學生在大體了解了歷史背景、事件結果之后,就可順勢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諸葛亮敢這么輕易地接受周瑜的任務呢?其奧妙到底是什么呢?這樣學生不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也受到深層次的思維訓練。
3選擇空白處發問。由于作者的構思和運筆行文的需要,許多文本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內容,形成語言文字的空白點。教學時,引導學生于空白處質疑,補充空白,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例如,在教學《游園不值》這首古詩時,當學生理解了詩意后,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好一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啊,詩人眼前此時此刻可能會呈現出哪些迷人的春色呢?他的心情又將是怎樣的呢?這樣,引導學生對“一枝紅杏出墻來”進行大膽想象和補白,與文本展開“對話”。他們不再為詩人“小扣柴扉久不開”而感到遺憾、惋惜,因為他們看到了園中萬紫千紅的春色,聽到了鳥兒婉轉悠揚的報春舞曲,聞到了空氣中沁人心脾的泥土芳香,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生機與無窮活力。
總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把探究的觸角延展到課外,讓“問題”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強化能力的紐帶。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