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閱讀教學 拓展 文本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35-01
當前,高效的閱讀教學成為語文界的一個熱門話題,高效意味著容量大,意味著效率高。因此,教師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文本內容進行適度拓展。
一、課始“鋪路性”拓展——激發閱讀興趣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很重要的,這是他們進行高效閱讀的前提。因此,在閱讀課的開始,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和文本內容的意境。這樣,通過“鋪路性”的拓展,學生對文本內容就具有了感性的認識,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長江之歌》這一篇課文,筆者首先給學生播放《話說長江》這一紀錄片的視頻,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能夠很快地直觀感受到長江的宏偉和壯觀。接著,讓學生根據自己原有的認識說一說有關長江的知識,并通過看圖片、查資料的方式來進一步了解長江。通過這樣的拓展,學生初步形成了熱愛長江的情感,并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長江之歌》這一篇課文所表達的意境和情感,對課文的基本內容有了一定的意會。這樣,學生就能夠形成強烈的閱讀興趣,為高效閱讀文本打下了情感基礎。
二、課中“穿插性”拓展——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還是以文為本的,我們在強調拓展閱讀的同時,不能偏離了“文本”這一根本。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文本內容進行“穿插性”拓展,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文本“空白”——續一續
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的課文作者在描寫的時候為了突出文章的重點,對部分內容一筆帶過,留下了文本空白。針對這一些文本空白,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并根據“空白”內容進行合理想象,進行續一續,從而深刻領會文本“空白”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內涵。
例如,在《天游峰的掃路人》這一篇課文的結尾,作者只寫了兩句對話:“三十年后,我再來看您!”“三十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顯然,在這里留下了文本空白,這一文本空白卻表現出了掃路老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教學時,筆者根據這一文本空白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如果三十年后作者與老人相遇會是怎么樣的情景,并動筆寫一寫。課堂上,同學們的筆下描述了各種各樣的情境,有了各種各樣的結局。這樣“穿插性”的拓展能夠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與把握,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讓閱讀課堂更高效。
(二)文本情節——想一想
小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也是與文本內容進行情感對話的過程,而文本的情節則是構成情感的重要元素。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根據文本情節想一想,這樣,學生就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與文本內容進行深入對話。
例如,在《諾貝爾》這一篇課文中,描寫到實驗室爆炸時弟弟在其中喪生,父親也被炸殘,面對這樣的事實,諾貝爾卻毫不氣餒。這是引導學生走入諾貝爾的內心世界的最好時機。于是,筆者對同學們說:“同學們,面對這樣的事實,父母會對諾貝爾說些什么?鄰居又會對諾貝爾說一些什么?”這樣的拓展,能夠有效地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情節,從而深刻感受到諾貝爾為了事業的成功,鍥而不舍的精神。
三、課后“延伸性”拓展——開辟閱讀空間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光憑課內40分鐘是不可能完成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延伸性”拓展,從而突破課文文本的限制,為學生開辟一個更為廣闊的閱讀空間。
(一)延伸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
每一位作家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即“文風”,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進行拓展性閱讀,從而增加學生的閱讀積累量。
例如,在教學完《水》這一篇課文后,可以這樣對學生進行引導:“同學們,《水》是馬朝虎先生的作品。他除了寫了《水》這一篇文章以外,還寫了很多優秀的文章。課后,同學們可以在網絡或者圖書館找一找,選擇一些作品來讀一讀,并寫一篇讀后感。”這樣,就能夠引導學生對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從而提升閱讀量。
(二)延伸同一主題的不同文章
引導學生對同一主題的文章進行閱讀是一種有效的拓展方式,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閱讀面。
例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這篇課文之后,可以讓學生知道這一篇課文是根據古希臘神話改編的,《普羅米修斯》比所學的這一篇課文更加全面,也更加生動。在中國,也有相類似的神話故事《燧人鉆木取火》,在課后讓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閱讀。這樣,就能夠讓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加濃厚,并且拓展閱讀面。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文本內容進行合理的拓展延伸,能夠給閱讀課堂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從而讓閱讀教學更高效。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