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 深入閱讀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42-02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站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度,突出學生作為閱讀教學的主體性地位,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提高課堂教學導入的趣味性
教師要圍繞課堂教學的內容,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的導入上下功夫,提高導入的趣味性。
一是創設趣味性導入情境,在課堂開始階段調動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如,筆者在上《三亞落日》這一課時,是這樣導入課堂的:使用多媒體課件,為同學們展示了一系列美麗的三亞圖片,并告訴同學們,坐落在我國海南島最南端的是美麗富饒的三亞市。這里是充滿著詩人情懷的浪漫天地,這里有美麗的海水、天空、椰樹、沙灘,落日的余輝在天際描繪著迷人的顏色,這就是人間的天堂。在這樣的情境中,同學們產生了急切地要進行閱讀的主動性,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做好了鋪墊。
二是介紹課文背景激發閱讀興趣,導入課堂教學。如,在上《水》這一課時,筆者在導入教學時,講解文章的寫作與發生的時代背景。通過這樣的講解,同學們了解到在我國廣大的西部地區存在著嚴重的缺水現象,并深切地體會到水對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作用,從而產生珍惜水資源、關心缺水地區的情感。
二、有效追問
小學生的閱讀量不多,語言積累不豐富,所以對文本語言的理解還是很膚淺的。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因此,當小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理解只處于膚淺表面時,教師要善于通過有效的追問,引導學生體會文本語言的深義,從而有效促進語言的內化。
例如,在《荷花》一文中,作者在描寫荷花時用了“挨挨擠擠”這個詞語,教學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去體會這個詞語的深度的。
師:同學們,“挨挨擠擠”是什么意思?
生:“挨挨擠擠”就是“擁擠”的意思。
顯然,學生對“挨挨擠擠”的理解只停留于詞語的表面理解,于是,筆者這樣進行追問:難道“挨挨擠擠”僅僅只有“擁擠”之意嗎?從“挨挨擠擠”這個詞語中你們還讀出了什么?在這一追問下,學生再一次品讀起句子來。
生:“挨挨擠擠”這個詞語不僅寫出了荷花的“擁擠”,還寫出了荷花的數量多。
生:“挨挨擠擠”還表現出了荷花長得很茂盛。
生:“挨挨擠擠”把荷花寫活了,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師:是嗎?能舉個例子說得更清楚嗎?
生:星期天,媽媽帶我去菜市場買菜,菜市場里人很多,可以用“挨挨擠擠”來形容。
師:你的理解很深刻。確實,“挨挨擠擠”不僅寫出了荷花的數量多,而且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荷花的勃勃生機。
在以上案例中,學生開始對“挨挨擠擠”的理解只處于字面,這樣的理解是膚淺的。教師通過有效追問,引導學生對這個詞語進行了探究,觸摸到了這個詞語的深度。
三、引導學生質疑文本
“學貴有疑”,疑問是小學生進行有效文本對話的根本動力。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不僅語言優美,而且意境深遠,作者總是能夠在文本中呈現優美的意境。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質疑,從而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體會文本意境的深遠。
例如,筆者在教學《登鸛雀樓》時,當學生通過初讀古詩了解了基本內容以后,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這一首古詩的意境,利用課件給學生呈現了課文的插圖。
生:老師,不對呀!在圖中詩人已經在“鸛雀樓”的最上面了,卻還寫道“更上一層樓”。到底是詩寫錯了,還是書中的圖畫錯了。
師:是呀!同學們,這里有矛盾呀。“鸛雀樓”明明只有兩層,詩人已經在第二層,怎么還說要“更上一層樓”?你們有什么想法?
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的質疑,他們紛紛讀起詩來,看起畫來,過了一會兒,有了討論結果。
生:在這里,詩沒有寫錯,畫也沒有畫錯。因為古詩講求的是意境,在這里詩人雖然上了“鸛雀樓”的最頂層,卻還寫道:“更上一層樓”,是虛指的。意思是說人要看得更遠,就要上得越高。
生:我覺得在這里“鸛雀樓”有幾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過“更上一層樓”表達了一種意境,一種積極向上的意境。
學生的理解是多么深刻。可見,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與文本內容進行深入對話,從而感受文本語言背后意境的深遠。
四、拓展文本內容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目標,緊扣閱讀的主題,引入相關的閱讀材料,豐富閱讀教學的信息,不斷拓展閱讀的廣度,使學生在比較閱讀中建構知識,生成新知。
一是以教材為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