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黃河的主人》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45-02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八冊第二十三課《黃河的主人》。
【教學目標】
(一)能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理解“濁浪排空”、“膽戰心驚”、“驚濤駭浪”等詞的意思。
(二)學習課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品讀重點語句,感受黃河波濤洶涌的氣勢,初步領悟“黃河主人”的機智勇敢,敢于與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教學重難點】
能有感情地品味重點語句,體會黃河的壯美,初步領悟“只要沉著勇敢就能戰勝艱難險阻”的道理。
【教學流程】
一、渲染情境,感受黃河壯美
(一)寫課題,學生讀,要讀得有氣勢,讀題質疑。
(二)你知道黃河嗎?誰來說說你心中的黃河?
(三)多媒體出示畫面,師描述:
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她呈一個“幾”字形。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因此我國歷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贊頌過她。讓我們吟誦這些令人蕩氣回腸的詩句(讀王之渙的《涼州詞》及劉禹錫的《浪滔沙》)。
【設計理念】通過畫面及老師富有感染力的話外音,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黃河的壯美,為學生學好課文作好鋪墊。
(四)我國著名散文家袁鷹筆下的黃河是怎樣的?你們看!
(播放第一自然段的配音、配樂及畫面)
1.生自由讀,讀準“滾”“濁”的字音。
2.讀著這樣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黃河?
3.課件出示:( )的黃河,學生說出個人的見解:波浪滔天、茫茫、滾滾、山崩地裂、氣勢壯觀……
【設計理念】讀是閱讀的基礎,運用才是學習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越來越深地走進文本所描繪的境界,從而感悟語言文字并受到語言文字的熏陶。
4.齊讀第一段,這段的哪個詞形容人的心情?結合生活體驗,理解“膽戰心驚”。
5.指導朗讀,讀出黃河磅礴的氣勢。
6.個人展示讀,自我評價,同學評價。
過渡:黃河每日都這樣奔騰不息,掀起萬丈狂瀾,它那磅礴的氣勢令人震驚,令人折服,又有誰敢做黃河的主人呢?
黃河奔騰在每個人的心中,這節課讓我們走近黃河,走近黃河的主人。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本
(一)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邊讀邊做記號。
(二)課件出示詞語,檢查把字詞讀準。
(三)借助畫面、工具書及生活積累,理解“竹篙”、“如履平地”等詞的意思。
(四)讀了課文,你知道黃河的主人指誰?
(板書:艄公。老師提醒學生“舟”作部首時橫變提,不出頭)
(五)快速默讀課文,艄公憑什么成為黃河的主人?用 劃出。
課件出示全文中心句:
“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
1.個人讀。
2.質疑問難。
3.這是全文的中心句,齊讀。
同學們,這是何等壯觀的場面,讓我們走進課文,與作家袁鷹一起來到滾滾的黃河邊,去親身感受黃河的主人——艄公,感受他的勇敢和智慧,感受他的鎮靜和機敏。
【設計理念】學生與文本自由對話,必然會有自己的收獲。此處從中心入手,抓住文章主題讓學生自讀自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感悟情境,品味文本
(一)作者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是什么感覺?自由地朗讀課文。把你有感想的地方劃下來,可以寫寫你的感受。
(二)討論交流。
(三)出示句子,品味句子:“從岸上遠遠望去,那么小,那么輕,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兒吞沒。”
1.你感到作者當時是什么感受?
2.個人讀,讀出“膽戰心驚”的感覺。
3.作者看到羊皮筏子是那么小那么輕,應該怎樣讀呢?
4.個人展示讀,讀出緊張、驚訝的語氣。
5.生評議,師再評價:聽了她的朗讀,我好像看到羊皮筏子一會兒隱,一會兒現,一會兒沖上浪峰,一會兒甩下谷底。
(四)點擊圖: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讓我們激動地讀第四小節:“這就是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五)出示第三小節。
1.作者初見羊皮筏子是那么新奇,沒想到羊皮筏子上居然有人,作者感覺是那么驚訝,那么興奮。女生讀這一節。
2.學生體會“啊”的讀法。
3.指導讀好“不只一個,還有一個……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個人!”
(點擊“還有”,提示讀重些。數數時由慢到快,讀出興奮之感。)
4.發散思維:羊皮筏子只有二十斤,你我可以背上一兩個,如果此時你在上面,你敢不敢?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的設計側重在朗讀感悟,閱讀是個性化行為,老師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讀,主動地讀,專注地讀,在讀中去理解,在理解中去讀,以讀傳情,以讀悟情。
四、拓展延伸,升華主旨
(一)結合板書,再讀中心句。
(二)滲透教育:只要我們沉著勇敢,就能戰勝艱難險阻。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拼搏,不畏艱險,就能成為學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事業的主人!
(三)再現畫面,播放樂曲。
黃河養育了我們,黃河孕育了黃河的主人,讓我們再看一看氣勢磅礴的黃河,聆聽令人震撼的黃河曲。
(四)課后請同學們查看有關圖書,也可上網,了解更多有關黃河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