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低年級 識字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47-02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但識字教學的任務卻不僅僅是為了識字,同時還要重視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果說,前者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顯性目標的話,那后者則是隱性目標。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識字的目的是為了閱讀和寫作,它為閱讀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而通過閱讀和寫話等練習又鞏固了識字效果。
因此,在教學時可以結合課文創設一定的語言情境,將語文的讀、思、寫,與漢字的音、形、義緊密結合,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
一、策略
(一)創設概括性情境,將“正音、記字形”與“滲透閱讀方法”相結合
【案例】
蘇教版第二冊《詠華山》教學片段。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主要寫了這樣一件事,請大家看填空——
(出示填空:在( )的時候,( )跟先生去登( ),吟誦了一首詩。)
師:誰會填?
生:在宋代的時候,寇準跟先生去登華山,吟誦了一首詩。
師:(出示填空中的詞語:宋代、寇準、華山)詞語中還藏著4個生字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詞語,師正音并適時板貼寇準像,板畫高高的華山,幫助學生理解。
師:這就是事情的時間、地點、人物,課文就可以簡單地說成“在什么時候,誰做了什么事”。來,我們一起把這句話連起來讀讀!
生讀句子。
師:“代”、“華”這兩個生字你有好辦法記住嗎?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教師指導書寫。
【評析】
基于母語的識字教學,無論采用何種識字方法,如果脫離了具體的環境,學生就很難達到真正的理解記憶,運用起來也不會得心應手。
在教學時,教師出示了課文主要內容,并將生字組成的詞語以“三要素”的形式嵌入其中,讓學生填空回憶,自然引出二類字“宋”、“寇”和一類字“代”、“華”的教學。這個情境是教師對文本的再構,能讓學生在語境中學習生字,真正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便于學生記憶、理解。同時,這個教學環節還滲透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讓學生知道原來課文中的故事可以簡單地說成“在什么時候,誰做了什么事”,而所填的詞語就是事情的時間、地點、人物。
這樣的概括性情境,把識字作為一條明線,把滲透閱讀方法作為一條暗線,以識促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創設課文具體情境,將“隨文解義”與“促進閱讀理解”相結合
【案例】
滬教版第三冊《荷花》教學片段。
師:誰來讀讀寫荷葉的句子?
生: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玉盤。
師:誰能上黑板來貼出荷葉“挨挨擠擠”的樣子?
學生貼圖,教師指導:來做做“挨挨擠擠”的動作。
師:是呀,你靠著我,我靠著你;一片挨著一片,一片擠著一片,這就是——
生:擠擠挨挨。
教師指導識記“擠”字形:左邊是提手旁,右邊是個“齊”;并范寫“挨”字,學生書空。
師(出示卡片:又( )又( ),指名填空):“擠擠挨挨”寫出了荷葉的什么特點?
生:又多又密。
師: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
生(有感情朗讀):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玉盤。
【評析】
在低段的識字教學中,要利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這種理解不同于高段教學中的解釋詞語,而是要讓孩子大概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要區分詞語的含義。但對于一些重點的,關鍵的字詞不能模糊概念,要體會到位。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挨”、“擠”是課文中的生字。教師在教學時用貼圖來創設課文中所描述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做動作、貼圖來切身感受詞語“挨挨擠擠”的含義。接著,教師通過即時點撥和詞語填空,啟發學生通過圖畫關注詞語的表達效果,進一步準確理解字義——形容荷葉又多又密。最后,讓學過的生字詞在朗讀中再現,學生在語境中鞏固識字成果,進一步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體現了識字為朗讀服務的特點。
此時的生字不再僅是抽象的記憶,它變得鮮活、動感。學生們通過反復閱讀,不知不覺把字的音形義和“語言場”融合起來,對課文內容理解更深了,情感也滲透在其中了。
(三)創設拓展性情境,將“鞏固生字”與“實現運用表達”相結合
【案例】
蘇教版第四冊《蝸牛的獎杯》教學片段。
師(指板書圖):小蝸牛憑借著一雙有力的翅膀,在飛行比賽中獲得了冠軍獎杯。可它一直把獎杯背在身上,最后這金燦燦的獎杯就成了蝸牛堅硬的外殼。我們一起來把這個故事完整地讀一讀。
生(齊讀課文):天長日久,蝸牛和獎杯粘在了一起,一對翅膀也退化了。沉重的獎杯變成了堅硬的外殼,蝸牛只能勉強地從硬殼里伸出頭來,在地上慢慢地爬行。
師:當小昆蟲們看到再也飛不上天的蝸牛,會想對它說些什么呢?選擇一種小昆蟲,把它說的一兩句話寫下來吧!(出示:( )說:“( ) 。”)
(生寫話)
生1:小蜻蜓說:“小蝸牛,你不應該得意洋洋的,總把獎杯背在身上,生怕別人不知道你是冠軍。就是它成了你堅硬的外殼,讓你只能爬行了,真可惜!”
生2:小蜜蜂說:“如果你得了第一名以后沒有把獎杯看得太重,那你的翅膀就不會退化,現在還能飛呢!”
【評析】
二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識字經驗和識字能力,但對于大量的識字任務,也不一定就能完全接受。所以,及時鞏固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說,換個環境,學生還能再現并運用所學的生字詞,那么說明他們是真正掌握了。
在教學《蝸牛的獎杯》時,教師在課文教學的尾聲部分設計了一個拓展性情境:讓學生當小昆蟲來勸一勸小蝸牛,并用一兩句話寫下來。這種融入童話世界,化“物”為我的角色體驗,是低年級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此時臨近下課,學生的注意已由有意注意變成了無意注意,這時只有創設這樣生動有趣的情境,才能吸引學生。而再看學生所寫的句子,其中既有對所學生字詞“蜻蜓”、“蜜蜂”、“翅膀”等字形的再現,又有對生字詞“堅硬”、“生怕”等的運用。而且,學生通過角色體驗,感受到文本的親和力,通過運用表達,感悟到文本的語言內涵,較好地培植了語感。
這個環節融鞏固生字、拓展想象、內化文本、寫話訓練于一體,為每個孩子“喜歡漢字”打下情感基礎。
二、應注意的問題
(一)明確目的,處理關系
低年段的閱讀教學從本質上說屬于識字教學,所以教學過程中識字活動要反復出現。創設情境的關鍵在于教師要認清識字與閱讀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之間的辯證關系。識字的目的是為了閱讀和寫作,它為閱讀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而通過閱讀和表達等練習又鞏固了識字。明確了這一點,能使我們在低年段語文教學中貫徹以識字為重點,使創設情境成為識字的載體,讓學生在識字中學會閱讀、學會表達,提高識字效率,為今后的閱讀和習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合理分布,分步落實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約翰·米勒“魔力之七”的記憶理論,短時記憶廣度的大小不取決于內容的多少,而取決于被記憶材料組的數目,多于七項內容則記憶效果不佳。我們在教學時可利用這一特點,將數個相關詞串為一組記,合理分布,依次出現,則記憶單位就能減少很多,記憶效率當然會提高了。同時,由于識字教學出現的時機多變,導出手法多樣,教學時也要循序漸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所有的教學目標分步落實。
(三)針對特點,各有側重
哪些字詞的意思是不需要教的,哪些字詞的意思是必須教的,教到什么程度;哪些字的字形與字義有密切聯系,需要分析字理;哪些字詞可以用來作為精讀教學的支撐點;教師都必須十分明確,然后在此基礎上找到適合自己的、適合學生的、適合具體教材的教學策略。當然,在具體的情境中實現識字與閱讀的結合,不是要求每個生字的教學都如此,而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處理。
總之,語文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低年級識字教學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基。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