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科學課 有結構的材料
選擇和使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57-01
何為“有結構的材料”?它是科學教師為達成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精心選擇和設計的、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所準備的教學材料的總和。科學的有結構的材料可以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引導學生在親歷科學并體驗科學的探究過程中收獲更多有價值的科學知識。有結構材料的獲得取決于科學教師的充分準備,但即使準備好了充分的有結構的材料也不能保證教師能夠成功地構建一節科學課,因為還需要科學教師合理地搭配使用材料。下面我談談如何選擇和使用有結構的材料為科學教學服務。
一、科學選擇
科學課堂教學中,“有結構的材料”的引入,要揭示科學教材中與文本內容有關的一些科學現象,彰顯其科學性。我在日常的實踐中一般如此選擇:首先要選擇生活味重的實驗材料,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氛圍中進行科學探究。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親近科學,而且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如在教學《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時,我讓學生自行準備了橡皮泥、鐵片、鹽、雞蛋、塑料泡沫、乒乓球等材料,對這些熟悉的材料進行科學探究,消除了他們對科學的神秘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其次要選擇比較直觀的實驗材料,讓學生依托直觀的材料展開探究活動,獲取新的知識。如教學《溶解》這個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用肉眼就能清楚地觀察到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過程,我們就不能選擇白糖等沒有顏色的物體,而應該選擇高錳酸鉀一類的有顏色的可溶解的物質作為實驗材料。再如教學《植物的莖的運輸作用》時,為了讓學生看到莖輸送水分的直觀現象,我們不能直接用水做實驗,而是將水先進行了染色,這樣學生觀察起來就一目了然了。選擇材料時要盡可能選擇開放性的材料。因為這類材料既滿足了學生的探究需要,也能夠充分地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科學處理
實驗材料不是拿來就可以直接使用的,它需要科學老師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進行科學的處理。如教學《太陽和影子》,在讓學生感知一天中影子的變化時,有的老師選擇讓一位同學拿著一根竹竿進行實驗。但在實際的操作中,我發現這些方法有點不切實際,因為沒有學生樂意在太陽底下曬。我對這些材料進行了加工處理:用筷子代替了長長的竿子,而且給筷子做了一個底座讓它能夠自己直立在陽光下。這樣學生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和記錄就比較方便了。再如教學《擺》時,我把實驗材料進行了“科學組合”。我為每個小組隨機準備了一個支架、一個材質不同但大小差不多的擺錘、一根長度不同的線。我讓每個小組利用自己組的材料做成了一個擺,并記錄下擺在15秒中擺動的次數。在小組匯報后,學生發現每組擺的擺動的次數不一樣,自然就產生了很多的科學問題:“為什么擺有快有慢?”“擺的快慢可能與什么有關?”……然后我引導他們進行了大膽的猜測,并通過小組互換材料重新實驗,探尋擺的秘密。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合理地組合了實驗材料,給學生創設了提出問題的情境,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探究,不僅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科學呈現
在科學課中,科學材料的呈現也非常有講究,有時一節科學課需要研究幾個問題,教師就必須分階段呈現科學材料;有時科學課材料的呈現的時機也要恰到好處,時機不對就可能影響整個課堂教學的節奏。如演示《霜的形成》這個實驗時,為了節約時間,我在上課前就把冰塊放進了玻璃杯,上課一開始我就把課前的操作過程告訴了學生,學生也清楚地發現了玻璃杯外壁形成的一層霜。但當我讓學生猜測杯子外壁的霜從哪里來時,孩子們的猜測五花八門:有說是冰融化后從杯子里滲出來的;有說是從冰箱帶出來的……雖然我對這些情況作了簡單的解釋,但學生們這些很不合理的猜測還是浪費了一些教學時間,而且離本課的科學概念相距甚遠,給教科學課堂的調控設置了障礙。反思后我覺得這些猜測跟我呈現的材料是有關系的,我不應該事先把冰塊放入杯子,學生沒有親眼看見裝冰前的杯子,沒有親眼見過裝入冰塊后杯子的外壁發生的變化,所以出現那些不合理的猜測是正常的。以上表明材料呈現的時機一定要合適。
科學老師選擇和利用“有結構的材料”為科學課堂服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教師要精心選擇、合理使用,以讓科學材料為課堂服務的功效達到極致。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