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讀練結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64-02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載體,是我國語言文字中的瑰寶。小學階段選編的文言文,旨在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感受文言文語言的魅力所在,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從而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進一步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為中學時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淺易的文言文。然而,在當代語境之下,文言文音難讀、句難通、義難懂、文難用,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
如何讓學生充滿愉悅地走進承載了古人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學的文言文,如何讓學生自然而親切地接受母語文化的浸潤,是每一位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筆者就結合文言文教學實踐,談談小學階段如何優化文言文教學,做到“言”“意”兼得。
一、落實三步“讀”,在讀中見言見意
課標中所規定的“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形成,即語感的形成,語感是文言文“言”的最高層面。語言學習的高境界也就是語感的形成。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學中離不開讀,一定要緊扣“讀”來做文章,以讀為主,朗讀指導應貫穿始終。
一讀,讀準文言,感受文言文的音韻之美。對于小學生而言,讀文言文遇到的第一個大難點就是字正腔圓地讀準文中的每一個字音,特別是多音字、通假字以及古今讀音完全不同的字。如教學《葉公好龍》一文時,“棄而還走”的“還”是通假字,通“旋”,應該教給學生字音讀xuán,而不讀huán或hái。中國的漢字是音、形、義的完美結合體,學生讀準了字音對理解字義大有裨益。此外,要求學生按停頓讀通文言文,讀出文言文特有的節奏和音韻美也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教師教學時,可以先出示沒有標注節奏停頓的文言文,再出示標注節奏停頓的文言文,學生通過教師的范讀,練讀、比較,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音韻美,進而讀出文言文的停頓之美、節奏之美。
二讀,讀通文言,體會文言文的凝練之美。文言文語言凝練古樸,典雅優美。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文言文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文言文簡潔、凝練的語言特點。如教學《活見鬼》一文時,在讀通文言這一環節中,筆者擯棄了逐字給出注釋,再由字而句,逐句翻譯的做法,而是以文白對讀的游戲,激起學生的興趣。先是老師讀白話文,學生讀文言文,接著同桌文白對讀,古今對照。在逐句對照的誦讀游戲中,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同樣的一個意思,白話文要用很長的一句話來表達,文言文幾個字就表達出來了。文言文簡潔、凝練之美不言自明。
三讀,讀美文言,感受文言文的情節之美。文言文教學中,古文的節奏、語言的凝練、情節的生動等一個都不能少。如教學《兩小兒辯日》一文,指導學生聯系生活體驗,分角色模仿兩小兒辯斗的樣子,有滋有味地讀。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得興趣盎然。通過反反復復地朗讀、表演,再現文言的情景,呈現文言文情節之美。再如教學《活見鬼》一文,根據語句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分別讀出文言文描寫的環境之美,心理之美,動作之美,語氣之美。學生通過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讀,充分體會文言文有別于現代文的獨特語言魅力,從而積累語言,更加熱愛祖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并在讀和感悟的同時學會讀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巧抓三個“點”,在練中得言得意。
(一)語言訓練點
語文教學不僅是學生感受語言魅力的過程,同時也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感受語言、體會語言、使用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本質。文言文精準的遣詞造句,更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樣本之一。為此,教學中,教師應該盡量從文言文中挖掘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強化訓練,讓學生學以致用。
如教學《兩小兒辯日》一文時,教師抓住結尾處的問號作文章,讓學生進入情境,扮演孔子續寫未完的故事。
師:故事到這里講完了嗎?
生:沒有。
師:最后用的是什么標點符號?
生:問號。
師:現在假設你就是孔子,當你聽了兩小兒的嘲笑之后,你會怎么想?怎么說呢?請以“孔子曰:”為開頭,用一句話寫一寫。大家不妨現學現賣,試著用文言文來表達。
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訓練。有的寫出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庇械膶懗隽恕翱鬃釉唬呵喑鲇谒{而勝于藍。”有的寫出了“孔子曰:孺子可教也。”有的寫出了“孔子曰:兩小兒甚聰慧也?!?/p>
再如教學《活見鬼》一文時,在引導學生口頭表達的基礎上,利用“久之,不語,只聞,不聞,疑為鬼也”的句式,讓學生嘗試用文言文豐富對語言的感受和對人物情感的體驗。學生紛紛聯系上下文,寫出了:“久之,不語,只聞風聲之凄凄然,不聞同行者之步履聲,疑為鬼也。”“久之,不語,只聞雨聲之嘩嘩然,不聞同行者之心跳聲,疑為鬼也。”“久之,不語,只聞己之心跳怦怦,不聞同行者之呼吸吁吁,疑為鬼也?!?/p>
(二)思維激發點
語言是表達思維結果的工具,思維是語言的核心內容,思維與語言密不可分。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是相輔相成的,思維訓練要貫穿在語言訓練中。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揣摩文意便是鍛煉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條理性的過程;引導學生鑒賞文學作品便是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和創造性的過程;讓學生討論交流便是鍛煉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靈活性、廣闊性和創造性的過程;引導學生練筆便是鍛煉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廣闊性、創造性和深刻性的過程??梢?,語文教學不管哪個環節都充滿著學生思維的訓練,文言文教學當然也不例外。
如教學《活見鬼》一課,在引導學生感悟環境、心理、動作、語言描寫時,大量采用想象補白的手段。在想象環境時,用“風雨交加”的聲音渲染氣氛,引導學生想象“這是一個怎樣的夜,下了一場怎樣的雨?”在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時,創設情境,讓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撐傘者,想象與投傘者同行,久之,不語的時候,心里會想些什么?用“久之,不語, ?!钡男问教钛a空白。在想象動作時,用實際做“撩、趨”的動作來加以理解。在想象語言時,教師扮“炊糕者”,學生分角色扮演兩個疑神疑鬼的人,用表演的形式再現“告、號、大笑”的一幕。在合適的點激發學生的思維,帶領學生在想象動作、情境,揣摩人物心理,拓展豐富情節中,體會文言文的語言藝術。
(三)人文滲透點
文言文不僅積淀著古代豐富的文化知識,同時承載著豐富的人文教育內容,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要有的放矢地滲透,潛移默化地浸潤學生的心靈。
如教學《活見鬼》一文,引導學生找出文中表達的人文內涵。與學生一起梳理:“值大雨”,孤夜逢大雨是一個巧合;“久之,不語”,碰巧投傘者一路上都不說話,這也是一個巧合;“以足撩之,偶不相值”,試探時正巧沒碰著這更是一個巧合;兩人都跑進了炊者糕家里,這還是一個巧合。由此揭示正是有了這一系列的巧合,有了當事人疑神疑鬼的相互誤解,才有了這令人捧腹大笑的一幕。讓學生明白文體特點的同時,也在笑聲中明白“世上本無鬼,做人不要疑神疑鬼”的道理,有效地滲透主題單元“破除迷信”的人文內涵。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