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課堂 學生差異 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66-01
差異既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前提。正是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課堂才五彩繽紛、生機勃勃、富有個性。新課標強調“以人的發(fā)展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實際上要求我們關注每個學生的差異,在教學中抓住課堂的生成資源,加以評價、引導、挖掘,并把差異視為一種教學資源去珍惜、去開發(fā)、去利用,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
一、活用差異巧生趣
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差異,學生的探究必然存在著興趣高低、進度快慢和程度深淺的差異。因此,在選擇探究的切入點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的差異,盡量選擇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感興趣、都能進行探究而又有一定深度的切入點。這樣,學生的探究活動就始終處在興趣濃厚而又生動活潑的過程中了,他們便能不斷享受到發(fā)現(xiàn)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愛之鏈》一文時,因為學生對課文內容已非常熟悉,便產(chǎn)生了閱讀的倦怠感。我們可以巧妙利用學生個體認知能力的差異性,設置這樣的探究點:文章中愛是如何傳遞的?然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不斷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被別人幫助過的下崗工人喬依無償幫助老婦人修車,老婦人受到愛的感染,又幫助了一位女店主(喬伊的妻子),喬伊未找到工作,妻子安慰他。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明白了人世間的愛是可以傳遞的,只要人人都奉獻一片愛,世界將變得美好。
二、活用差異蕩波瀾
只有跌宕起伏的課堂,才能引人入勝。課堂中,除了教師有意識地制造波瀾外,學生因認知能力的差異而自然產(chǎn)生的“不同聲音”(包括“異議”、“歧義”甚至“戲言”等),也是生成波瀾的契機。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無視甚至壓制這種“不同聲音”,而應該抓住這一契機,利用它來生成教學波瀾,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例如,《祁黃羊》是一則根據(jù)歷史故事改編的課文,著重講祁黃羊讓位薦賢的故事,表現(xiàn)了他“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崇高思想境界。這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但在課堂教學中卻出現(xiàn)了意外:有學生認為祁黃羊最終目的是為了推自己的兒子當中軍尉,他知道解狐大病在身,就先推了仇人解狐,解狐死了,他就舉薦了兒子祁午。其實,這就是學生認知的差異。課堂上這樣“橫生的枝節(jié)”,有時正是生成教學波瀾的時候。教師抓住契機進行點撥:“祁黃羊究竟是怎樣的人?結合他在推薦時的神情,推薦的職務想想。”這一問便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迅速進入情境涵泳深思,討論辨析,最終領悟到祁黃羊的人格魅力。
三、活用差異掀高潮
有認知能力的差異,必然有智慧的碰撞;而這種碰撞又必然產(chǎn)生學習的內驅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挖掘文本的深層意蘊,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可以巧妙利用學生認知能力的差異,在關鍵點故意制造疑云,“挑撥”起爭鳴。這樣,在激烈的爭鳴中促使學生細讀課文、深入探究。隨著辯論的深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就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了。
例如,《天游峰的掃路人》有一個可以在教學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文眼:“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掃路人每天面對的是頂天立地的天游峰,卻不累,學生對此認識肯定有差異。而這一問題恰好是從深層次理解課文內涵的關鍵點,因此教師可以趁機“挑撥”,引發(fā)是“累”還是“不累”的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理解體會老人那令人敬佩的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四、活用差異重體驗
注重情感體驗,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又一亮點。語言文字是情感的載體,因此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潛入”到語言文字里,去涵泳品味、聯(lián)想感悟。但是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的差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深入體驗的機會;并且要巧妙利用認知能力的差異,或故意制造情感體驗的誤區(qū),或多向引發(fā)情感體驗,或對比激起情感體驗,讓學生真正從語言文字中感悟出情味來。
例如,《愛如茉莉》這篇文章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敘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yī)院照顧媽媽這件小事,其中作者著力描寫和渲染的是爸爸媽媽執(zhí)手而眠的情景,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溫馨而又美好的畫面。學生提出疑惑: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無奇,為什么媽媽卻說真愛就像茉莉?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去體驗。在體驗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呈現(xiàn)階梯式的躍進,他們始終陶醉在頓悟和發(fā)現(xiàn)的樂趣中。
總之,教師要因勢利導,巧妙地利用差異開展教學,把它轉化為教學資源。
(責編 黃鴻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