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 自學能力 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72-0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在數學教育上要倡導終身教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會”,還要著眼于“會學”。可見,教師必須更新傳統觀念,改進教學方式,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獨立自學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自學欲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努力創設一些有彈性思維空間的問題情境,激勵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探究學習,在跳一跳后品嘗到香甜的“葡萄”。如教學“數的整除”時,學生通過觀察、猜想、舉例和驗證的步驟歸納出了2、5倍數的特征,他們沉浸在自己的發現中,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在此興頭上有人提出:“3的特征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與這個數的末尾數有關嗎?”這樣的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索,他們會毫不懈怠地去思考、去探究,自主學習教材中3的倍數的特征。同樣,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激勵學生去大膽研究,讓學生從數學問題的積極思索中品嘗學習成功的樂趣。比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減法”時,先在課堂伊始復習“同分母分數減法”的計算法則,然后讓學生嘗試猜想—的計算方法。學生可能從直覺上認識到不能再用以前的方法來運算,也因此產生了強烈的認知困惑。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自學教材中的計算過程。懸而未決的問題驅使學生去自學、了解未知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就像玩蹺蹺板,需要兩者共同配合才能使蹺板更有節奏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自學欲望越強教師的教學就越輕松,正所謂“善學者教師安逸而功倍,不善學者教師辛苦而功半。”
二、預設自學環節,加強方法輔導
教學中要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有豐厚的收獲,除了一些硬性的問題任務外,還要有教師相應的方法指導。如果是鉆研自己提出的問題或對別人提的問題很感興趣時,他們就會潛下心來學習。但這畢竟只是學習習慣很好的學生才會如此。而不少學生在自學時,僅僅是走馬觀花,象征性地隨便翻翻。因此教師在自學方法的指導上要舍得下工夫。如蘇教版教材在中高學段的每一單元中都安排了整理與練習,讓學生先嘗試小結一單元的知識點,盤出一個知識的系統,再用表格、圖形或文字等方式連接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知識鏈。這樣的復習整理方法就是一種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也是自主建構知識的方法。
由于低年級學生自學能力還很欠缺,沒有形成強烈的自學意識,所以教師要多注重方法的引導,陪伴學生一起閱讀例題、思考習題、交流自學的感受、解決自學的困惑,到了中年級可以逐步放手讓他們獨立自學教材和輔導書籍,適時安排小組討論、合作解決自學中遇到的難題。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以合適的任務為驅動,讓他們獨立選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創造性地攻克學習難題。
三、堅持常態化教學,養成自學習慣
讓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師要把學生自學意識的培養當做常態化的事情去做。除了每天安排書本上的作業之外,也要布置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帶著筆去閱讀教材或課外輔導書,在弄不明白的地方圈一圈、畫一畫或者做個小記號。對所學知識,如在課前就可以知其然,再在課中經過教師講解、學生探究討論便知其所以然了。
誠然,自學意識的培養是一項隱性的長期工作,只靠教師單槍匹馬地作戰是不可能實現目標的,我們要和家長攜起手來,讓家長配合教師勸導、督促孩子的自學行為,從不自然到刻意自然最終到自然。盡管這樣的過程是艱辛、曲折的,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卻是終身受益的,對此我們必須不言放棄、畢生追求!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