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情境創設 童趣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73-01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關注兒童本身,真正走進兒童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用平等、欣賞的心態去接納兒童,積極主動地與兒童交流,在與兒童的互動中追尋適合兒童成長的數學課堂。
一、創設情境——營造童趣課堂的有效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想辦法營造充滿童趣的數學課堂,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欲望。而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就是有效方法之一。教師在預設課堂情境時要特別關注那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同時又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問題、事實,把這樣的問題、事實運用適當的形式呈現在課堂上,便能構建出充滿生活氣息和兒童情趣的問題情境。例如《游戲規則的公平性》一課的導入,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讓班級里最高的男生和最矮的女生進行一次拔河比賽。猜猜結果會怎樣?為什么都猜男生贏?怎么做才是合理的呢?在數學學習中是否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一拋出,立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對新知的探究就在學生高漲的興趣中開始了。
二、走進生活——架設數學與生活間橋梁的有效措施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實踐表明,越是聯系學生生活的內容,學生就越樂于參與。因此,我們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與生活有聯系的內容,精心設計有生活意味的教學。如學習時間單位后,可引導學生設計自己一天的學習方案;學習人民幣單位后,可讓學生設計錢幣兌換方案;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家的狀況,設計理財方案等。方案設計好后讓學生互相討論修改,選出最好的付諸于行動。這既激發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還讓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自主建構——喚起兒童智慧的有效途徑
兒童天性好奇,總是用好奇的眼光觀察著周圍的一切,對學習也總是充滿著探究的熱情。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一系列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在教學《游戲規則的公平性》時,我首先開展了師生摸球比賽,并根據游戲結果的情況進行合理的猜測,初步體驗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游戲規則的不公平,建立了“公平”意識。然后讓學生設計公平的游戲規則并進行了第二次摸球游戲。在第二次摸球之前,讓大家猜一猜:當紅球和黃球的個數一樣多時,摸到的結果會是什么樣的?猜想后,再進行驗證,讓孩子們進一步從游戲中體驗了可能性和公平性。接著讓孩子們親自參與轉轉盤、劃拳頭、拋硬幣、擲骰子等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經歷觀察、猜測、操作、驗證、推理與交流的過程,最終得出“可能性不相等,游戲規則不公平;可能性相等,游戲規則公平”的結論,初步構建了自己的認知體系。
四、積極評價——呵護童心的有效手段
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體驗成功。當孩子們在探究活動中遇到困難沮喪時,教師應用激勵的言語、鼓勵的眼神去鼓舞他們,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保持探究熱情,從而使孩子們更加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教師在評價時除了要面向全體學生外,也要關注兒童的個體差異,淡化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對待缺乏自信、基礎較差的孩子,評價應重在鼓勵,幫助其樹立信心。對待有一定潛質和基礎較好的學生,應注重激勵他們的創新思維,并鼓勵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適合兒童成長的數學課堂是一種詩意的課堂。讓我們一起追尋適合兒童成長的數學課堂吧,讓課堂和生命一樣精彩?。ㄘ熅?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