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課堂 思維短路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77-02
一、數學課堂上學生“思維短路”形成的原因探析
一直擔任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很關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短路”現象,并在工作中積累了一些素材。經過研究我發現造成數學課堂上學生“思維短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生的急躁心理。
案例一:
我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叫王X,他在課堂上特別喜歡發言,不管老師提的是什么問題,也不管自己會不會,他都是第一個舉手發言。于是乎,就經常出現人站起來了,問題卻忘了或者自己根本就不會回答的“卡殼”現象(當然,學生的發言積極性還是值得提倡的)。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很樂于表現自己。當老師所提的問題比較簡單時,同學們都是爭先恐后地舉手,就怕老師不提問自己,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搶發言權上,結果等到真的回答問題時,卻把問題忘記了。
2.學生的緊張心理。
案例二:
我們班有這么幾個學生,平時上課時不怎么發言,成績在班級屬于中下,記得有幾次我請他們在課堂上發言,問題很簡單,可他們就是說不完整 ,說著說著,就說不下去了。課后我和他們閑聊時了解到,其實他們也知道怎么回答,就是太緊張了,結果回答不出來。
對于有些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由于平時發言不多,沒有發言經驗,對于老師提出的某些問題,他在下面可以順利地敘述完成,可是你要他在全班同學面前闡述,那就困難了,因為面對全班同學和面對同桌畢竟是不一樣的。結果因為緊張,出現了思維混亂。
3.學生對知識的把握不到位。
有些學生在課堂上發言出現“思維短路”現象是因為他對知識的把握不到位,混淆了概念,說到一半,發現錯誤,主動暫停。一次我在課堂上提問“比例的基本性質”時,一位同學馬上舉手回答,結果他回答的卻是“比的基本性質”,混淆了概念,問題回答到一半時,意識到錯誤,馬上停了下來。
4.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案例三:
我們班的王XX同學,平時說話就很“磨蹭”,常常說得很吃力,但是大家一句也沒聽懂。他的發言中有很多口頭禪,如:這個……這個……、嗯……嗯……、那個……那個……等。他在課堂上發言時,就經常出現停頓現象。
數學問題的回答,要求簡練,要一語中的,不能含含糊糊、拖泥帶水。有些學生回答問題時,不是直奔主題,而是閃爍其詞,顧左右而言他,回答中帶一些常見的詞語,如:這個……這個……、嗯……嗯……、那個……那個……等。這些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半天都沒有說到主題上,心里一著急,說不下去了,形成了思維短路現象。
二、對策
課堂上學生“思維短路”不僅對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有影響,而且對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是十分有害的。那么,怎樣才能在數學課堂上避免學生出現這種“思維短路”現象呢?
1.變“急躁”為“穩健”。
對經常出現“思維短路”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學生回答問題前要求他們集中注意力,敘述的時候放慢語速,這樣在回答問題時還有思考的時間,避免出現錯誤。對容易發生思維短路的學生要經常鼓勵他們“慢一點說”、“不著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這樣的學生就能在老師的幫助下比較完整地回答問題,久而久之就改掉了在課堂上出現的“思維短路”的毛病。
2.變“緊張”為“輕松”。
對有些學生來說,一到課堂上就會出現莫名的緊張。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都會在課堂上講一些笑話,讓學生樂一樂,活躍一下課堂氣氛,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的“教”與“學”,使學生能比較自然、流利地回答問題。
3.正確把握知識。
一些學生經常在數學課堂出現“思維短路”現象,是因為他們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點沒有正確把握。比如在判斷分數意義的時候常常會出現這樣一道題目“把單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經常會有學生認為是正確的。實際上這道題是錯誤的。學生出錯是對平均分的概念不理解。應該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
4.提高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避免在數學課堂上經常出現的學生“思維短路”現象,對學生進行數學表達能力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來不得半點馬虎。所以,教師平時在課堂上就應要求學生把句子說完整,不說半截話。我們班就有三四個學生在上課時經常不說完整話,比如:老師問“2.1+3.4等于多少?”學生馬上回答:“5.5。”每當這時候,我就會問:“什么加什么等于5.5?”學生就意識到沒有說完整話,重新回答:“2.1+3.4等于5.5?!敝挥袑W生把話說完整了,才能減少壓力,避免“思維短路”。當然,這種訓練也不是一兩天就能見效的,要堅持不懈,長期抓下去。我們班的學生經過我一個學年的訓練,在說完整話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維短路”現象也少了很多。
(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