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樂理知識教學 游戲 優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 -0085-01
樂理知識是學生學習音樂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樂理課是音樂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樂理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困難較大,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單純地講解樂理知識,學生往往會覺得枯燥、乏味,甚至喪失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在教學小學樂理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游戲引入課堂,把抽象的樂理知識形象化、生動化、趣味化,以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音樂潛能,提高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巧用游戲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大多喜歡玩游戲,愛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在樂理知識教學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將教學活動游戲化,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是因為學生能在游戲的過程中感知音樂知識,在玩樂中獲得快樂的音樂體驗,他們的音樂學習興趣大增,學習效果比較理想。其實,音樂知識中不乏趣味性的素材,教師應該深入發掘這些素材,結合生活實際,大膽創新,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游戲,改變傳統的機械、枯燥無味的授課模式,讓學生“動”起來,使其在快樂中感受、體驗音樂,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例如,筆者在教學音階、音級的內容時,設計了“五線譜游戲”。筆者用不同顏色的五條線在地毯上拉出五線譜。當筆者發出相應的音級時,學生要馬上跳到相應的線上,跳得最快且最準確的學生為“第一名”。游戲結束后進行統計,獲得“第一名”次數最多的學生就是當天游戲的冠軍,能獲得一定的獎勵。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全體學生都非常投入,玩得很開心,而且學習的效果很好,大家很快就熟練地掌握了相關知識。
二、通過游戲降低學習難度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如果教師采用常規的教學方法(如直接講解概念等)來教學樂理知識,學生往往會覺得樂理知識抽象、難以理解,因此,樂理知識的學習被不少學生視為難題。教師可以利用游戲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把枯燥的技能訓練生動化,以此降低樂理知識的學習難度,提高教學的效果。
例如,筆者教學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內容時,沒有直接把理論知識呈現給學生,而是以游戲的方式來開展教學。首先,筆者要讓學生學會辨別聲音的長短,我問:“孩子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聽到的聲音里有哪些是長的,哪些是短的啊?”同學們在腦中想象,并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火車的汽笛聲長,汽車的喇叭聲短;百靈鳥的聲音長,布谷鳥的聲音短;戲曲的拖音長,流行歌曲的拖音短……然后,筆者讓學生們閉上眼睛,坐在凳子上,感知筆者發出的聲音,并隨著筆者的聲音拍打雙手。此舉是為了讓學生直觀地感知節奏。筆者用小木棍在凳子上敲擊,發出有節奏的敲擊聲,學生嘗試跟著節奏拍打雙手。學生試了幾次以后,逐漸跟上了筆者的節奏,課堂中響起了有規律的掌聲。這樣,學生直觀地感知了聲音的長短和聲音的節奏,進而對節拍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加深印象,筆者再播放一首兒童歌曲,讓學生們跟著歌曲的節奏,拍打手掌,并學習歌曲的唱法。這樣的游戲活動,使得學生在快樂中掌握了相應的樂理知識。
三、利用游戲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培養創新性人才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樂理知識教學過程中,通過游戲的形式鼓勵學生創編音樂,引導學生實際運用所學到的樂理知識,不但能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學生學習了“多、來、米、法、索、拉、西”以后,筆者設計了一個小游戲,鼓勵他們大膽地創作一段自己喜歡的旋律。筆者課前準備了7頂帽子,在帽子上分別標上7個不同的音符。在課堂上,筆者請7位同學扮演7個小矮人,頭戴帽子站成一排。其他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移動7個小矮人,通過改變小矮人的站隊順序來改變音符的排列順序,以此創編一段旋律。學生還可以為所創編的旋律配上歌詞,并大聲演唱。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的創作熱情高漲,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總之,教師應轉變觀念,大膽創新,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有趣的游戲情境,以此優化樂理知識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快樂的游戲活動中高效地學習音樂知識。
(責 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