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 誤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04-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各類學校都加大了對信息技術的教育投入。例如我們江蘇省的“校校通”工程——讓每一所村級小學的學生也能上信息技術課。但在教學過程中卻產生了諸多的誤區。下面,筆者根據多年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經驗,對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誤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誤區一:重技能,輕素養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要求信息技術教育不能只重視計算機的操作技能培養,更要重視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但是反觀我們的信息技術課,我們的教學重點是教學生如何操作電腦,這導致信息技術教學僅僅停留在操作表層,忽視了對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與應用能力等信息素養的培養。
分析:信息技術的更新非常快。如果我們的信息技術教學僅停留在學生如何操作計算機上,那么當遇到一個新的軟件或原有的軟件在更新的情況下,就不知該如何使用了。這對學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對策:我們要在平常的信息技術課上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要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處理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下冊的《發帖與回帖》一課,我并不是讓他們只學會如何在論壇上發帖與回帖就可以了,還要培養他們良好的上網習慣。而這種習慣遠遠比操作技術重要得多。
誤區二:重主體,輕主導
有些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過分重視學生的操作,在教學中出現了放手讓學生在電腦上自學而不進行引導的情況,許多活動都讓學生自主選擇,而教師對這些活動沒有統一的要求,把自己的主導作用放到最低點。
分析:學生是信息課堂上的主體,但并不等于放棄教師的主導。教師是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指導者。信息技術不像其他科目,對于一些新的軟硬件操作,如果沒有教師的主導,不管學生如何自學,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而只有在老師的主導下,學生的學習才能更有效。
對策: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我們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時候一定不能忘記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操作過程中,要走進學生當中,與部分后進生一起完成任務。這樣,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才不會偏離方向。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上冊的“創作圖畫”單元,每一課教學之前,我都先向學生示范如何操作,操作時應注意哪些事項。這樣,在學生自己完成任務時就可以在老師的示范下開創性地完成畫圖任務了。而如果我們只是放任學生自主學習,那么學生對面板上的按鈕功能都要費很大的周折才能弄懂。
誤區三:重單科,輕整合
目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的教學與其他各科教學嚴重地割裂開了,沒有做到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僅僅局限在信息課堂上,而一旦走出課堂,學生就會把在課堂上習得的信息技能拋之腦后,從不運用在信息課堂上學習到的技能來解決自己在生活或學習中的實際問題。
分析:信息技術課的教師與其他學科的教師不進行聯系與交流,造成了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形成的技能在課后得不到鞏固。
對策:信息技術老師要經常與其他學科的教師進行溝通,讓其他學科的教師在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例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上網搜集一些與教學有關的內容來“反哺”我們的語文教學,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上冊“WORD”單元時,讓學生用WORD來輸入自己的一篇作文,然后進行編輯。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讓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得到提高。
誤區四:重任務,輕評價
許多教師在平時的信息技術課上重任務安排,輕視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很多情況下,老師安排好任務后,演示一下,就讓學生自主去學習,而對學生學習情況卻不加以評價,造成了學生信息水平有高有低的現象。
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信息技術不參與考試。因此,教學信息技術的教師沒有壓力,在課堂上也就不重視學生的學習情況了。
對策:在教學中,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要作一個評價,要讓我們的學生在教師的評價中找出自己的優缺點。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下冊“個人博客”單元,我讓每一位學生都在“中國少年雛鷹網”上建立自己的博客,然后讓他們在每一個博客上留言,并對各個博客進行評價。這樣,我的教學就沒有停留在學生會建、會管自己的博客上,而是通過相互評價來激起他們美化自己博客的熱情,教學效果非常好。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