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年級學生 “解決問題”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10-01
一、當前高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現狀
1.讀題一目十行。高年級數學課本中,“問題解決”的呈現方式主要是文字信息,學生很難適應。如蘇教版六下:“一件羽絨服原價800元,先降價10%,又降價10%,這件羽絨服現價多少元?”學生很快就認為“這件羽絨服兩次共降價20%”,而這兩個10%的“單位一”是不同的,不能相加。可見不靜心思考和一目十行的讀題習慣直接導致“盲目解決”。
2.關系含糊不清。在平時的教學中,如果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比較單一或解題有一定的模式可循,那在后面的鞏固練習時,學生往往正確率非常高。可是學生真的都理解了嗎?其實不然。這種“教學假象”是模仿出來的,他們的思維只處于模仿階段。當我們把“養兔場有白兔360只,灰兔的只數是白兔的,灰兔有多少只”和“養兔場有灰兔360只,相當于白兔只數的,白兔有多少只”兩個問題一起研究時,如果學生還是只憑“模仿記憶”恐怕就很難解決了。
3.問題視而不見。班上反應較快的學生,在“文字信息的解讀”和“數量關系”的把握上都比他人快,下筆也快,但他沒有靜心讀題,經常答非所問。如“一列火車原來每小時行駛80千米,后來提速20%,這列火車每小時提高了多少千米?”在這個問題上,學生很容易出錯。
4.計算能力低下。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是應該關注的。筆者認為,訓練并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主要有三點:(1)習得正確的計算方法;(2)練習一定量的計算;(3)靈活處理相關計算。這三點中最棘手的是“靈活處理相關計算”,說到底就是學生數感的獲得問題,學生一旦有了數感,他們的計算便可以“化繁為易”了。如:“一個大圓的直徑是6厘米,另一個小圓的直徑是4厘米,請問他們的面積比是幾比幾?”沒有數感的同學往往先把它們的面積算出來再化簡比,可謂是煩瑣之極!但建立了良好數感的同學往往會聯系“比與除法的關系”,從而“約分π”,計算起來就非常容易。當然計算的技巧性并不是每道題都有的,如:“一個圓錐體沙堆,地面直徑2.5米,高1.5米,每立方米沙子重約1.2噸,這堆沙子一共有多少噸?”這道題就沒有什么計算技巧了,它就要學生耐著性子慢慢計算。在“圓柱與圓錐”這個單元中有的數學問題需要學生“死算”。
5.質量意識不強。寫好就結束,從來不檢驗和驗算,問題解決后也不回過頭來再想一想自己的解題思路以及方法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確。
二、對策
要緩解這些現狀,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1.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問難的能力。我們要解放學生的腦、手和嘴,讓學生根據題意主動提出問題,充分展現他們自己的思維,肯定其合理成分,讓他們體驗思維的樂趣。蘇教版各冊教材上都有很多“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的開放性問題。利用這些開放性問題,努力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發散的思維活動中潛移默化地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這里要注意的是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不是越多越好,要關注數學意義。
2.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當。問題偏難,學生會認為數學“高深莫測”,數學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表演的舞臺;問題偏易,學生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能“皆大歡喜”,學生的發展就令人擔憂。所以教師一定要緊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問題。
3.獨立、主動思考的習慣要進一步培養。到了高年級,很多學生暴露出學習“不誠信”的問題,遇到難題時,要么偷看學習同伴的,要么請教家長或長輩,就是不愿去主動思考。在平時的問題解決教學過程中,善于、樂于獨立思考的學生很少。所以教師需要建立正確的班級輿論和導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以促進學生思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4.注重解決問題后的反思。當學生在解決問題之后,要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回顧解決過程,反思解題方法,從而積累解題經驗。也可以在解決問題之后思考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法?通過尋找其他解決方法,學生可以打開思路,讓思維馳騁“沙場”,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不斷尋求方法的過程中,從自主到優化,以建構、完善和豐富自我認知結構。對學生的獨特見解,教師要給予必要鼓勵,通過必要的評價激勵機制,激勵學生親近數學、探索數學。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