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村小學生 數學學習 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21-01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不同的個體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但從我們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特別是農村小學,由于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孩子的個性發展被“分數”擠到了邊緣。作為一名一線鄉村數學教師,為了讓自己不再囿于追求學生的分數,為了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我在數學課堂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探索出若干具體做法。
一、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在農村,“師道尊嚴”仍然是許多農村家長根深蒂固的思想。他們給孩子灌輸最多的就是到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做個聽話的好學生。而老師面對大班的管理,對學生更多強調的是紀律嚴明,統一要求。大多數孩子在課堂中表現得真是唯唯諾諾。記得一次學習“9+2=?”我先問:“你們想想等于幾呢?”一個同學輕聲說了一下“12”,結果全班近大半學生異口同聲說出答案“12”。我驚訝:是什么讓這么多同學在課堂學習中失去了自我思維的空間?是真的不會思考?課后我詢問得知,他們不敢有跟別人不一樣的答案,怕說錯了被老師責怪。試想,假如一個學生總是想著:“我說的答案對不對呢?萬一說錯了,老師會不會批評我?我怎么辦?”……肯定會當有很多奇思妙想在其頭腦中一閃時,就會被他們自己否定、扼殺。
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我決定從改變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入手,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他們大膽暢想:“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說錯了沒關系,證明你在思考”、“你的想法真奇妙”、“誰還有更多更好的解法?”等類似充滿激情的話語,成了我那段時間與孩子們對話的的常用語,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微笑著和孩子一起游戲,成了我和孩子們間的親密行為。漸漸地,孩子們面對我時,特別是作業做錯時,他們的眼中不再有畏懼,行為不再退縮,有的甚至還主動來跟我講心中的秘密。
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近年來在本市高年級搞得轟轟烈烈的“活動單導學模式”,我認為低年級也可以嘗試。因為這種模式強調的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出極富趣味性的活動。如有一道操作題:把24個邊長均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有幾種拼法?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共同的任務,他們根據各自的能力水平、特長進行明確的責任分工:他們中愛好剪剪畫畫的剪出小正方形;字寫得好的設計表格,記錄不同拼法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厘米;表達能力強的被推舉出來匯報活動結果。這樣個性化的課堂教學效果甚佳。
三、設計本地化作業
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多,他們一方面缺少家長監督和管教,另一方面就是作業的形式和內容單調、枯燥,不會或不愿完成。作為農村小學數學教師,不能因為學生的家庭作業缺少家長的指導,就單純地布置一些比較死板的計算類題目,或者有的老師干脆就不布置作業。我們應該做個有心人,要在課外作業布置上進行優化。如教學《千克與克》設計去超市購物買一千克的蘋果,調查超市哪些食品包裝以“千克”為單位,哪些以“克”為單位,讓學生的作業以趣味訓練、實踐操作、自主選擇為主。
四、調整評價機制
在課堂教學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其表現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對學生應該進行個性化的評價。對于學困生,我們要淡化橫向比較,注重縱向發展,采用表揚性的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加以肯定,以調動他們學習的熱情和作業的積極性;對中等生要采用激勵性評價,讓他們明確自己的不足的同時又給他們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優等生要采用競爭性評價,對他們應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謙虛,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不斷超越自己。例如同一個數學問題,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差異是肯定存在的。對于優等生,教師可以用一些簡單的話語予以肯定就行了,而對“學困生”則不妨多鼓勵幾句,適當的時候還可以讓全班學生用掌聲鼓勵。這些個性化的評價不僅能激勵不同類型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總之,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這樣才能張揚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