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數學課堂 開放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24-01
課堂教學的開放,不僅要求我們考慮教學要注重“生命體的發展”,而且要激勵、喚醒、鼓舞一代人能夠終身學習,尋找適合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一、教學設計要體現開放
1.整合教材,激起學生創新的欲望。如教學《角和直角》一課,我改變了課本“折直角——畫直角”的教學流程,而進行了如下圖所示的設計,讓學生找出所列圖形中的直角:
學生匯報后,我趁機引導:“圓內沒有直角,你能在圓中創造出直角嗎?”于是,學生情緒高漲,哪怕是平時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樂意去“創造”,找回了失去多日的自信,臉上洋溢著成功的滿足與快樂。
2.創設時機,喚起學生探索的意識。在教學一年級“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時,我說:“小朋友們通過觀察發現長方體的上面與下面相等,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像科學家那樣去證明這兩個面相等呢?”“像科學家那樣”,多么充滿誘惑力呀!于是,學生們試著用課前準備的長方體研究起來:有的用筆描了“下面”,再把“上面”翻下去蓋住以此證明相等;有的拿自己的長方體的“上面”和學習小組內同學相同的長方體的“下面”比較……一張張稚嫩的小臉,一雙雙靈巧的小手,不正透露出科學家們探索科學的神韻嗎?
3.循序漸進,給學生留足發現的時間。一位老師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一改常規的教法,在學生得出0.1=0.10=0.100后,展開小組合作:“你能再舉出類似這樣相等的小數,并能證明它們相等嗎?”學生舉了好多例子,他們不僅能用不同的計量單位去證明,還通過動手操作去證明。這時,“小數的性質”就呼之欲出了。
4.獨具匠心,激活學生創造的思維。我曾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學校買皮球,每盒6只,買了3盒紅皮球,又買了24只白皮球,一共買了幾只皮球?”在解決完后,將問題改為“一共買了幾盒?”一字之差竟得到不同的答案,學生不知不覺中領悟了審題的重要性。接著我拋磚引玉:“你們能把這道題再稍作改動,變成另一道應用題去考考大家嗎?”學生興致勃勃,設計出許多題目,開放題開拓了學生的思路,激活了全體學生的思維,課堂效率明顯提高。
二、教學過程要實現開放
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設計問題、揭示矛盾、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把握學習的方向中。
1.課堂教學“形象化”。形象化的導入能激發孩子興趣。如我在教“植樹問題”時,采用了兒歌導入:“小朋友,張開手,五只手指人人有,手指之間有幾個空隙,請你仔細瞅一瞅?!崩蠋熍e起手,張開五指,學生模仿著老師的動作,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新課的情境。這樣多樣化的學習,學生終身難忘,受益匪淺。
2.教學過程要“難得糊涂”。我在教學“直線和線段”時,先在學生分組比賽一分鐘內畫直線時“裝糊涂”:“為什么通過兩點畫直線還比過一點畫直線畫得少呢?”一名學生說我也畫了好多條,我繼續“裝糊涂”:“快、快,拿上來瞧瞧!”當我將學生畫的直線展現給孩子們看時,還是“裝糊涂”:“是呀,他通過兩點怎么能畫得這么多直線呢?”經過老師的“糊涂”,學生將“通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和“通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這兩個抽象的概念辨析得一清二楚,還得到了愉悅的情感體驗。
三、學習方式要凸顯開放
“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勇于創新”是現代教育理念提出的重要學習方式,這能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開放。
如我在執教“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試教課時,有這樣的一個片段:“請同學們用1cm2的正方形(每生有6個),測量書上的長方形(面積8cm2)和正方形(面積9cm2)的面積。”學生在擺的過程中,我提示:“同學們,如果6個不夠,可以同學合作呀!”學生高高興興地合作,得出了正確的答案。
試教后我感覺這樣的處理不是非常恰當。在實際上課時,我改成“我看同學們用6個不夠,那能不能想想其他方法,測出它們的面積呢?”一句“想想辦法”,結果在公開課上的效果截然不同:學生自主探索,各抒己見,通過對折、計算等方法,最少用4個就測出面積。一點小小的變動,使我深刻體會了“主動”與“被動”的差異。
綜上所述,開放式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它更是一種教學理念,一種教學思想。它有利于學生獲得可持續學習的發展性動力,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老師們,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在開放中展現精彩吧!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