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實踐與綜合應用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28-01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實踐與綜合應用”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動手實踐、相互合作、集體交流的基礎上認識數學、理解數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要實現這些目標,我認為可以運用以下策略:
一、活動內容要精選,實踐主題須明確
在教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時,一定要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來進行。因此,教師在認真鉆研教材后,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就近選取學生生活中的內容作為素材。選題一定要新穎、明確,要讓學生看到一個全新并清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探索、研究的過程。
二、要聯系實際生活,學生探究須激勵
創設現實的情境是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活動課必用的手法。在學生生活環境里尋找數學知識,把數學知識背景和學生的生活環境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就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探索、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同時,提供條件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例如,學習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后,安排學生測量課桌、黑板、書本封面等長方形的面積,同時要求學生之間比一比誰找到身邊的長方形最多并能準確算出面積。又如,在學習了平均數后,課堂上請學生進行小組計算水平高低的比較。首先把他們的考試的平均分分別求出來,然后比較。也可以測量身高體重,記錄數據后求出平均數,讓大家體會一下一個小組的平均數與全班的平均數的異同。而在開展活動的過程里,老師除了要指導學生有計劃、有秩序地開展活動外,還要適時地表揚學生的學習成果,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三、活動過程要關注,師生都須勤反思
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上升、不斷積累的過程,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探索數學規律、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因此,我們一定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讓學生自覺反思,并總結自己的實踐活動和解決問題的得失。例如,我是怎樣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樣想到的?這樣做對嗎?這樣合理嗎?還有其他方法嗎?通過培養,學生會逐步養成反思的習慣,在反思中獲得經驗,而且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認知能力也得到提高。活動結束后,作為老師,必須總結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并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學生一起發展。
四、合作交流要指導,學習興趣須激發
在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活動中,小組合作是最常用的組織形式。它具有促進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功能,同時也可以體現大家相互協作、共同發展的理念。小組成員一般情況下由學生自己商定,也可以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商定,小組成員可定為3一4人,組長可實行輪換制。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做到分工合作、人人有任務。討論交流時,讓每個成員都有發表意見、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機會。在相互交流時,老師要教會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善于吸納、善于辨析。而教師更要參與其中,努力成為一個傾聽者,觀察他們的表現,引領他們深入探究和體驗,以保證活動能有效地進行。
案例:三年級(上冊)《周長是多少》
我們來看其中兩個片斷設計:
圍一圍:教師先投影出示用一根線圍成的圖形(一顆心,一把鑰匙,一棵松樹),然后讓學生也用一根線圍成自己喜歡的圖形。
為了使學生加深對長方形周長的認識,可以采用圍自己喜歡的圖形,這樣學生會非常感興趣地進行操作活動。
拼一拼:用18個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已知正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那么,拼出來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小組合作,最后把相關數據填入表格。
小組匯報:你們小組共拼了幾種?哪個周長最長?哪個周長最短?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嗎?
通過比一比、拼一拼、數一數和算一算,學生相互合作,動手實踐,體會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同時對數學的好奇心也增強了。
總之,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也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選擇地進行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讓數學實踐應用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