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學科特點 導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30-02
語文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即使是同一份教學設(shè)計,由不同的老師來教,它的實施過程、達到的教學效果都會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們的語文課堂,如何達到教育目的,提高教學效果,人的因素占相當大的比重。作為教師,要在實施者和學習者兩個層面,同時進行探究與實踐。
一、從實施者的層面上——抓學科特點,讓老師教有定法
(一)教材內(nèi)容的處理
我們知道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所以關(guān)鍵在于教材內(nèi)容的處理上。作為語文教師,理應抓住學科特點,也就是找出“語文味”,挖掘課文的體裁特點就是關(guān)鍵之一。例如,對于現(xiàn)代的孩子而言,學習古文時感到頭疼、心累,筆者看到過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活見鬼》一課時,舉重若輕、娓娓道來,令學生輕輕松松誦古文,循序漸進抓特點。在課堂上,老師先請同學們欣賞“鬼”這一漢字的演變軌跡,請學生思考:這是什么樣的鬼?這樣既不由自主地導入新課,又讓學生領(lǐng)略一番漢字的魅力,并從中明白了課文的深意:正是因為人們對鬼的恐懼,才會發(fā)生《活見鬼》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
以下是這位老師對學古文兩大難點的突破和有效解決。
第一個難點是讀,這位老師僅領(lǐng)著學生讀了四次,學生就能初步吟誦古文。①范讀。老師范讀讀出韻味,并在師生討論中簡單提示一方面要放慢速度,另一方面要讀出停頓。②提示讀。老師只是給短文加上幾處停頓符號,學生的朗讀就一下到位。③穿越讀。老師將古文編排方式由橫排版變?yōu)樨Q排版,并去掉標點,讓學生再讀,由于有了之前的鋪墊,學生也不覺吃力。④再次穿越讀。這次老師出示的是豎排無標點的繁體版。難度是一直在加大,但由于內(nèi)容巧妙安排,梯度跨越合適,學生也學得輕松。
第二個難點是內(nèi)容的理解。老師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譯文,做到心中有數(shù)。接著老師讀譯文,學生讀古文,再同桌對讀,從文段到短句,最后一一對應到字。學生在這種近乎游戲的朗讀中,在老師的點撥下,找到古文與今文的區(qū)別:①長短不一。古文簡潔、精練,省略頗多。②古今異義。③一詞多義。
另外,老師還設(shè)計多種練習,在“補”中悟。比如,出示句子,學生填補主語,幫助學生完整情節(jié),了解內(nèi)容;又如,啟發(fā)想象,組織情景對話,幫助學生繪聲繪色、有感情地朗讀。整節(jié)課上,由于老師抓住古文特點施教,方法得宜,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
(二)閱讀視角的選擇
“我們的閱讀取向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為欣賞式,一為解讀式。所謂解讀式是以讀者為中心的主觀的、個性化的閱讀,既有對文本含義的揣摩和捕捉,更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悟,是一種更為可貴的懷疑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這也正是我們閱讀教學價值取向所在。”
所以,我們在課堂上經(jīng)常看到老師講得動容,學生一臉茫然;老師情到深處,學生遲遲未發(fā)。因此,在教學切入點的選擇上,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閱讀期待。學生們在進入文本時,頭腦并不是一片空白的,他們各自帶著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體驗。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時,當問道:“結(jié)合書中的插圖和文中的語句,詹姆斯釣到一條什么樣的魚?”學生馬上回答:“這是一條大魚!”再問:“釣到這么大的魚,他的心情又是如何?”學生的回答卻不盡相同,但無疑都植入了自我的情感,代入個性的體驗,這些知識積累、生活體驗與文本相融合、相碰撞,從而產(chǎn)生了屬于他們個人的、獨特的、珍貴的認知和體會。
當然,老師更可以利用學生的“舊識”來拓展“新知”,從而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優(yōu)化知識結(jié)構(gòu)。同樣在《釣魚的啟示》一課中,當詹姆斯懷抱大魚,心中抑制不住喜悅時,爸爸卻要求他放掉這來之不易的勝利品時,詹姆斯錯愕之下,百般滋味化為兩個字:爸爸!短短兩個字,卻叫出了詹姆斯復雜的心情,筆者抓住這一語言訓練點,設(shè)計練習:
爸爸!詹姆斯 ( )大叫起來。
學生既豐富了語言積累,又很好地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到人物內(nèi)心復雜的感情世界。在內(nèi)容的補白中,在情感的體驗中,在材料的解讀中,無不體現(xiàn)濃濃的“語文味”。因此只有抓住學科特點,面向?qū)W生,我們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教有定法。
二、從學習者的層面上——創(chuàng)導學模式,使學生學有所長
教師在課堂上精講、細讀、設(shè)境、體悟所帶來的美好意境在下課后散去,下一節(jié)語文課,新一篇課文,又變成一個全新的開始,對于學生而言似乎又將從零學起。所以教師在課上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通過自悟自得,收獲新的知識。
那么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該如何去養(yǎng)成?至少要使學生懂得在學習一篇課文時,他們需要做些什么,學些什么。“導學案”則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很多老師將預習安排在課外,而筆者認為,預習不僅應該在課堂上占領(lǐng)一席之地,特別在基礎(chǔ)教育階段,應該成為主角。
(一)化難為簡,層次遞加,穩(wěn)扎穩(wěn)打
所謂化難為簡指的就是不拔高要求。所謂層次遞加指的就是體現(xiàn)年級區(qū)別。所謂穩(wěn)扎穩(wěn)打指的就是落到實處。小學一、二年級的預習要求應該是自主識字,準確讀文。三、四年級預習重點是了解內(nèi)容,理解重點詞。五、六年級的預習要點則是概括內(nèi)容,體會感情。
(二)主動讓權(quán),合理補白
如果說老師講得太深了,那么我們就化難為簡。如果說老師講得太多啦,那我們不妨交出主動權(quán),不妨變得“笨”一點,讓學生參與備課。
比如在學習《李時珍》這一篇課文時,開課伊始,學生便建議通過搜集資料來了解李時珍,接下來,筆者大膽讓權(quán),讓學生暢談搜集途徑。面對紛繁眾多的背景資料,巧妙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整理資料,進一步了解李時珍。有了先前的知識鋪墊,在課堂上學生一下子抓住了課文的“文眼”——偉大。在學習新內(nèi)容之前,請同學試著說一說,他們希望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收獲些什么?等同學們充分討論后,筆者才告訴他們,這就是學習目標,學生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們也會確定學習目標,發(fā)現(xiàn)其實找準學習目標不難。
學習方法的選擇,學習資料的搜集、整理,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體現(xiàn)孩子思考的過程。學生在這一系列的學習過程中,得到思維的鍛煉,獲得能力的提高,取得學習的進步。
“我們要做民族文化的傳承人。然而,完成傳承的任務的,只能是有著強健體格、強健胃口的新人強人,而不是因循守舊、唯古是尊的文化土著。”這應成為每位語文老師的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