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味 數學課堂 數學本質 數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34-01
縱觀現今的小學數學課堂,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數學化”的傾向,有的教學過于注重形式的創新,而淡化了數學本質;有的教學過于追求一種熱鬧的場面,而忽略了教學目標的達成。顯然,這是有違于數學教育規律的。筆者以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對策在于讓數學味回歸數學本質和數學思考。
一、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數學味”
教材雖不是我們教學的唯一資源,但它是教學的重要資源。因此,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深入地研究教材,這樣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把知識建構中顯性的和隱性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恰當的方式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如《角的度量》一課,通過認真剖析教材,筆者以為“量角、角的度量單位及測量工具的產生”是本節課的載體,因為它們凝聚著人類對度量及度量單位知識建構的思考,其中蘊含了許多數學思想與方法,而經歷獲得量角方法的過程后,不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數學的思考就會積淀下來。
二、引發思考,在再創造中還原“數學味”
數學思考首當其沖是數學課堂的“主角”,因為思維活躍才是一堂優質課的“靈魂”。如筆者在教學“按比例分配”一課中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我們班買了6個足球,課后活動時想分給男生和女生,誰來幫老師分一分。這時學生踴躍舉手,有學生說:“男女生各分3個,這叫平均分。”有學生站起來表達不同觀點:“這不太合適,因為我們男生人數多,是不是應該多分一個呢?”男女生中出現了爭議,面對此情景,筆者說:“那么,我們可不可以根據人數多少進行分配?男女生究竟各分多少個才更合理呢?同學們思考一下。”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有效激發。在爭議中,學生的思維活躍,在思考中還原了“數學味”。
三、滲透思想,在經歷過程中凸顯“數學味”
在“比較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數的大小”中,筆者先是引導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的過程,接著讓他們用大小相同的圓形紙片折出不同的分數,取出一份并圖上陰影。學生個個興致勃勃,折出的分數有很多: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筆者選取了一些粘貼在黑板上,并讓學生按從大到小的順序將這些分數進行排列,然后追問:“這個圓可以繼續分下去嗎?如果可以,我們還可以將它平均分成多少份?”“20份、32份、64份等等。”學生躍躍欲試。筆者笑著說:“如果條件允許的話,能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10000份嗎?”筆者用省略號來表示在這些分數后面可以無限地分下去。問:“仔細觀察一下,不管分成幾份,分的份數數越多,得到的一份就怎樣?”……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豐富的極限思想蘊含其中。這樣的設計,既是對前面方法的驗證、補充和鞏固,又能巧妙地使學生直觀地感悟無限分下去的結果是得到的那一份不斷變小,得到的分數也就越小,進一步理解了算理——分子同是1的分數,分母越大所表示的分數越小。
四、價值引領,在文化浸潤中留住“數學味”
數學不僅僅是訓練思維的體操或科學研究的工具,它還是一種文化。透過這種文化,一片更廣闊的數學天空便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他們可以看到數學與生活、歷史、生產實踐之間的關系是如此的密切,而這正是數學的價值所在。如筆者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通過引領學生走進歷史、走進文化、走進民俗、走進圓的美妙世界,來彰顯圓的文化內涵: “圓,一中同長也”(《墨子》);“圓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經》);陰陽太極圖;平靜的水面丟進石子后蕩起的波紋、中國著名的圓形景德鎮瓷器、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世界著名的圓形建筑、世界著名的圓形標志設計等等。通過“解釋自然中的圓”和“欣賞人文中的圓”等活動,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于學生的心間,成為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動力源泉。
總之,要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濃郁的“數學味”,就必須更多地關注“數學”的特性,充分展示“數學”的魅力,引領學生去感悟數學文化的獨特內涵。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