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 生活化作文 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43-01
“寫作教學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因此,教師要主動挖掘生活中的資源,為孩子提供一個生動的體驗環境,讓學生切身感悟,激活頭腦中的已有知識經驗、事物形象和語言材料,這樣才會文思泉涌,下筆千言。
一、引導描寫家鄉
家鄉旅游資源豐富,筆者所在千年古鎮黃橋斑駁的小巷曲折、悠長,承載著歷史文化的積淀。小巷如線,串起了黃橋的名勝古跡。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何氏宗祠、明清古建筑群、樹齡逾百年的金桂和臘梅、名聞遐邇的何御史府、牛皋洗馬池、藏兵洞、韓秋巖故居……街道寬暢,商家誠信經營,農民勤勞淳樸,一派繁榮富庶景象。這里,還有傳統的風箏、洋燈、剪紙、竹編、柳編等工藝品,有趣的民間傳說、動人的戰斗故事等無不吸引著孩子們。
通過組織參觀、訪問和引導,孩子們逐漸掌握了觀察的方法,養成了觀察的習慣,為作文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通過“尋找夏天”、“迷人的冬天”等活動,帶領學生擁抱大自然,體驗家鄉四季自然之美;開展“黃橋的橋”、“黃橋燒餅香又香”等活動,引領學生親近家鄉名勝,領略家鄉迷人風光。當學生沉醉于家鄉之美時,“情動而辭發”,強烈的情感激蕩著孩子們的心田,使他們一吐為快,寫下了一篇篇情真意切的習作。
二、組織了解名人活動
黃橋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抗金英雄岳飛麾下的名將牛皋曾在黃橋駐兵洗馬;明永樂大帝也為謳歌黃橋人的“德行”留下了墨寶;著名的中國地質學之父丁文江先生,中國喜劇創始人丁西林先生等也都生于黃橋。利用家鄉這一豐厚的人文資源,開展“走進家鄉名人 傳承名人美德”的主題探究活動,通過尋訪名人、介紹名人、感悟名人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閱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感受,啟迪思想,傳承美德。在習作中,學生刻畫的人物栩栩如生,感情寄托于字里行間,一改以往習作的空洞無物。
三、調查當地風俗
開發具有家鄉特色的民俗文化教育資源,借“采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批判地繼承民間文化,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傳統節日的歷史、習俗、詩文、節令食品等,這些都是同學們喜聞樂道的,教師應抓住節日的契機,借助一定的情境,讓濃濃的鄉情親情和勞動人民的樸實情懷印刻在學生心中,進而情不自禁地贊之于筆端。
例如,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大到正餐大菜,小到街頭村邊的風味小吃。紅燒臭鱸魚、白菜粉絲肉、桃林燒雞、咸豆爆雞蛋、小魚煎餅……均能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通過“走進家鄉美食”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家鄉風味小吃美食佳肴的種類、特點以及美食背后的佚聞趣事。親身實踐學做家鄉小吃,探究家鄉飲食習慣,感受家鄉飲食文化,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與表達的欲望,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了表達的欲望作文也就輕松了很多。
四、體驗活動積情愫
綜合實踐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愉悅,享受到快慰和滿足,獲得充分的情感宣泄。
例如,開展“愛的表白”綜合實踐活動后,有位孩子在習作中這樣寫道:
今年“三八節”,我懷著無比感激的心情,一放學便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了一朵康乃馨和一個音樂盒。回到家叫媽媽閉上眼睛,再把東西放到她眼前。她見了,愣了愣,露出幸福的笑容。媽媽撫摸著我的頭,深情地說:“好孩子,謝謝你!媽媽不需要別的禮物,你就是老天爺賜給我最好的禮物!”……母愛永遠是無私的,母愛是力量的源泉,媽媽我愛您!
情動而辭發,真切經歷了情感的波瀾,這樣真情流露的語句才會躍然于學生的習作之中。
教師要設計學生樂于參加的各類活動。把所有學生引入活動,讓所有學生投身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觀察,汲取寫作的素材和靈感,獲得真切的體驗。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促進學生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拓展學生的生活范圍和發展空間,讓豐富多彩的生活能夠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善于寫作、樂于寫作。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