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 習作教學 四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47-01
當前,很多小學生的習作缺乏新意,探究其中原因,便能從中找到一些問題的癥結:一是應試,教師給學生提出許多條條框框,忽視了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習作能力;二是套作,學生習慣于依葫蘆畫瓢,習作缺乏個性,失去靈氣。因此,習作教學要開辟多種途徑,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小學階段的習作是一種最基本的語言交際的訓練。對于望“文”生畏的學生,教師要想辦法打開他們心里的“結”,讓他們想寫、樂寫,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多方面調動他們對習作的興趣,讓他們在愉快中完成習作。感情和情緒得到激發是作文訓練的突破口,學生的感情和情緒一旦調動起來,作文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學教材中設置了很多習作訓練,習作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很接近,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尋找身邊的素材,這樣學生就會樂于動筆,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例如,指導學生寫《可愛的家鄉》,這個題目范圍大,可寫的內容很多,學生們不知從何下手。如果把題目縮小,如《我愛家鄉的……》,可以更加接近學生生活,觸動學生心靈深處,這樣學生寫起來會更輕松自如。在縮小范圍的同時,特別強調培養個性,發展個性,不能人云亦云。例如,寫《我的媽媽》,有不少同學都寫媽媽怎樣關心我、教育我的故事,讓人讀起來覺得老調重談,不愿再讀下去。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審視、挖掘材料,往往會獲得良好的效果,從而激活學生的習作興趣。
二、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
現實生活中不乏鮮活感人的寫作材料,然而小學生在習作時常常感到無事可寫,這與他們生活體驗不足、觀察不夠細致有關,也與他們疏于練筆有關。很多小學生沒有寫日記的習慣,沒能將一些鮮活的材料記錄下來,待到要用時,印象就淡了。小學生除了上課,很多時間用于各種興趣班,活動范圍比較狹窄,活動內容比較單一,導致了生活素材的缺失。教師應當多組織課余活動,讓學生們的日常生活豐富起來,增加他們的情感體驗。例如,帶他們去爬山、春秋游等,讓他們去體驗生活,回來后再和他們一起交流,談感想,待他們興趣盎然的時候,讓他們把看到、聽到、想到的寫下來。不管學生能寫多少,只要能寫的都給予表揚。只有學生多參與活動,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充滿濃濃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感受。
三、增加習作練習的途徑
加強習作訓練的最好辦法就是寫日記。日記是“我手寫我心”,學生怎么想就怎么寫,這是積累生活素材的主要途徑,學生要積極參與。例如,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學生對各種人、事、物細心觀察,像觀察人的一笑一顰,一言一行,觀察景物有哪些特點,等等。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成為生活的有心人,經過多練筆,他們對周圍的人、事、物觀察得更仔細,分析得更透徹,待到作文時,就有東西可寫了。對學生日記的評價也是非常重要,閱讀學生的日記后,老師要對學生的日記進行評價,對優美的詞、句、段、篇,在課堂上和大家一起欣賞,同時也找出不足之處,提出修改意見。另外,教師可以開辟作文墻報專欄,選出好的文章張貼出來;舉行手抄報比賽,分組進行,凡能完成的都給予表揚。通過這樣的作文展示及抄報比賽,營造習作的氛圍,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四、加強課外閱讀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例如,在班上設立“圖書角”,其中的書籍可以是讓學生們從自家帶來,也可以是學校專門提供的書籍,教師經過挑選,選出能供學生閱讀的書,經過分類后陳列在“圖書角”,學生一有時間就借來讀。另外,要求學生每天放學回家讀一篇短文,盡量讀通、讀懂,還要求摘錄好詞好句,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寫讀書筆記。日常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流,相互推薦好書,增強對閱讀的興趣。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讀科幻故事、兒童小說、童話故事,豐富他們的想象力,擴大他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教師要上好每周一節的閱讀課,有條件的可以印一些精美短文發給學生,然后與學生品讀欣賞,讓他們多讀優美的語段,與他們共同感悟,體驗語境,甚至共同背誦。
總之,小學語文老師要多思考和創新習作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愛上習作,提高習作教學的效率。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