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有序引導 有效探索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54-02
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當今課堂中的主要教學手段,這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課堂實踐中廣泛運用。然而,學生們不會在老師的一聲令下,就能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興趣和動力。他們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遇到困難常常會選擇放棄或者等待老師和同伴給出答案。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們不能輕易將操作和思考結合起來……那么,如何讓課堂教學過程更加有序、高效?下面結合筆者在《圓的面積》一課中的兩次不同嘗試,淺談在這一方面的點滴思考。
【案例1】
1.導入。
(1)老師最近買了一張圓桌,我想買張桌布放在臺面上,桌布要和臺面一樣大,買多了浪費,買少了不夠,怎么辦呢?學生思考并回答后,我順勢引入課題“圓的面積”。
(2)師:什么是圓的面積?
(摸一摸你手中的圓,互相說一說。)
2.探究圓的面積。
(1)師出示:猜一猜,圓的面積可能和它的什么有關?你怎么知道的?
(2)這個圓的面積究竟怎么求呢?我們先回想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么推導的。圓的面積能不能也用這種方法推導呢?
現在請同學們拿出學具動手拼擺。
(3)把剪開的圓,動手拼擺成已經學過的圖形。
拼好后,請你說一說,你把圓轉化成了什么圖形?轉化后的圖形與圓有什么關系?
(4)師小結:不論你把圓轉化成什么圖形,它的面積總是不變的。
3.推導公式。
拼成同一個圖形的同學,合成一個小組,進行公式的推導。用字母表示:半徑用r,周長用C,面積用S。
師生交流,推導公式。得出:s=πr2
4.導學明理。
(1)剛才同學們把圓轉化成了近似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推導出圓面積等于πr2,老師也拼成一個圖形。(課件演示:化曲為直。)
(2)老師推導的和大家的都一樣。說明不管把圓拼成什么圖形,結論總是s=πr2,而圓周率約等于3.14。
(3)小結:在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過程中,我們運用轉化的思想,并且通過實踐操作驗證了自己的猜想,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還可以用這種方法去解決問題。
在本次試教過程中,我以讓學生幫助我解決身邊的困難入手,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驗探究,教學思路清晰,推進順暢,時間寬裕。但是,從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活躍度來看,效果遠未達到預期目標。對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的“牽引”顯得不到位,與學生們的學習節奏不合拍,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思維沒有得到真正的激活,動手操作實踐中顯得亦步亦趨,“等”、“靠”現象明顯。
因此,筆者對教學流程進行了認真的審視和修改,著重對教學序列進行調整,以期讓知識的構建變得更加有序化、自主化。
【案例2】
1.導入。
(1)草地上長滿了青草,一只羊被拴在草地的木樁上。請問:它能吃光全部青草嗎?它最多能吃到哪個范圍內的青草?請大家畫出這只羊活動范圍的示意圖。(動畫演示)
(2)什么是圓的面積?
2.探索新知。
(1)估測。
在圓外畫一個最小的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再在圓內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你能估計一下這個圓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嗎?
(2)回憶舊知。
以前我們研究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的求法,那時我們是怎樣處理的?這些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對我們研究圓的面積有什么啟示?
可以把圓形轉化成什么圖形呢?
3.動手操作。
(1)請同學們動手剪拼一下,看到底能拼成什么圖形。(學生動手操作)
請看大屏幕,16等份的和8等份的哪個拼的更接近長方形?
(2)看拼成的長方形與圓有什么聯系?你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3)有的同學把圓拼成了三角形。你能根據三角形計算公式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同學們還有其他圖形來驗證嗎?
4.小結。
在第二次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著重做了三個方面的改變:
(1)切入點的改變。“羊吃草”的情境雖不新鮮,但足夠經典,它對“圓的面積”一課的導入具有鮮明的針對性,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們區分“線”和“面”;它還足夠生動,能夠一下子激活學生的思維。鮮活的動畫場景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們感知“圓的面積”。
(2)估算的加入。讓正方形與圓組合到一起,形成“內切圓”和“外切圓”,讓學生們通過思考、計算得出:圓的面積在2r2與4r2之間。
(3)驗證的主體改變。將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驗證交給學生來進行,讓那些不同的剪拼方式在課堂上得以展示;讓學生們的操作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現;讓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得到鞏固、深化。
導而有效,引而有序。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我們的永恒追求。教師應以冷靜、理智的態度,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精心構建教學序列,以真正使我們的課堂有序、高效。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