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量角” 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59-01
學生每次學完角的度量后,在量角的過程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量角為什么這么難?為什么教師歸納出了“兩合一看”(即角的頂點與量角器的中心點重合,角的一條邊與量角器的一條邊重合,再看角的另一條邊。)這么高度精煉的量角方法,學生還是不能正確運用?究其原因,是學生對角的知識沒有真正理解。那么,在《角的度量》中,哪些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呢?
一、找角——角是什么
在學生的眼里,生活中類似桌角、衣角等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角究竟是什么?僅僅是前面尖尖的部分嗎?后面的也是角的一部分嗎?要理解角,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尋找角的頂點和兩條邊,更要讓學生想象出角的兩條邊夾住的可以是無限延展的平面,讓學生明白現實生活中的角,只呈現出了平面前面的一部分。這樣做,不僅為“角的度量”中的“重合”打下基礎,也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二、量角——量什么
在教材中,先出現一個角,然后用三角板上的三個不同的角去量,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結果,從而產生了統一度量單位的需要,引出了角的計量單位“度”。那么“度”到底計量角的什么?長度?面積?學生容易受以前知識的負遷移定勢的影響,所以剛學時,很多學生會把角的頂點放在量角器的“0”刻度點、角的一條邊放在“0”刻度線上,像量長度一樣去測量。所以,在學習量角之前,有必要讓學生明白角的度量到底量什么?教師可以設計課件,將要量的角里依次擺滿1度的角,再數角里包含幾個1度的角。然后出示另一個大小不同的角,用同樣的方法動態地展示角的度數,再引導學生思考:①量角量的是什么?(量的是包含幾個1度,包含的1度的角越多,這個角就越大。)②角的大小由什么決定?(角的大小由兩條邊開口的大小決定,與邊的長短無關)。通過活動,學生就會明白:角的度量與以前長度、面積等的計量不太一樣;角的度數,描述的是角的兩條邊開口的程度大小。
三、量角器——為什么這樣造
很多學生在測量時,對量角器如何放往往無所適從,對讀哪圈刻度也暈頭轉向。這是因為學生對量角器設計的意圖不清楚。教師可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引導學生認識量角器的構造:
1.“半個”量角器,順應知識遷移。
出示“半個”量角器,讓學生測量開口向右的銳角、直角、30°、90°,學生覺得很方便,與以前量長度,一端對齊的習慣也沒有沖突。再出示開口向右的110°鈍角,學生感到有些困難,“半個”量角器最多只能量直角,量鈍角刻度是不夠的。此時讓學生想辦法,再根據學生的建議加上另一半量角器。這樣暫時回避了讀內、外圈刻度的麻煩。讀時,讓學生養成習慣,從0°開始,用教棒繞著角的頂點,從起始邊開始,按10°、20°地掃讀過去,感受角的動態過程。這樣的讀法,學生能形象地感受到角的度量。而且,以后學生使用兩圈刻度的量角器時,不容易混淆內、外圈的刻度。
2.認識角的基本計量單位:1°。
再出示開口向右不是整10°的角,如123°,讓學生說現在遇到了什么困難(只能讀到120°,多出的一點不知道是多少度)。這就產生了創造小一點的度量單位的需要。于是,課件將每一個10°的角平均分成10份,這樣就將量角器的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每份對應的角是1°。
3.理解兩圈刻度的設計意圖。
出示開口向左的角如70°,讓學生用只有一圈的量角器測量。問:“可以測量出度數嗎?”這時學生可能讀成110°或認為壓根兒就無法測量(其實是可以測量的)。此時要引導學生糾錯,并討論:“可以量嗎?”“這樣量方便嗎?”“能讓測量變得更加方便嗎?”由此創造出方向相反的另一圈刻度。在創造工具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量角器的兩圈刻度是為了滿足開口不同的角的需要。隨后,再出示開口方向多樣的角讓學生測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讀哪圈刻度。
四、量角與其他度量是否有共性
兩條邊的開口程度決定角的大小,角是一種二維特征,與長度等一維特征的量有較大的差異。但因為都是用數量刻畫特征的,所以它們也具有共性。所以課程結束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長度、面積、角等不同類型的計量。量長度用什么?(包含幾個長度單位)量面積用什么?(包含幾個面積單位)量角用什么?(包含幾個角的單位)可見,要描述量的多少,總是先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再數有多少個這樣的單位。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