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數量關系 構建應用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60-0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的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對數量關系的認識過程。只有重視對數量關系的感知,準確構建數理關系,學生解答應用題才能得心應手。
一、在分析和說理中感知數量關系
教學的過程不是說教的過程,而是貫穿著分析、比較、歸納、總結的過程。學生通過分析,能用自己的話敘述出數量關系,說清道理。老師也要在合適的時候向學生講清數理。這樣,學生才能夠將數量關系從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抽象出來,并納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
如教學“小熊家離學校多少米”時,我先讓學生找到兩個“條件”:1.小熊已經走了35米;2.離學校還有55米。然后讓學生在圖上指一指35米到底從哪里到哪里,55米從哪里到哪里,接著一起看問題:“小熊家離學校多少米?”學生思考后馬上列出算式:35+55=90(米) 我指著35問:“這表示什么?”生說:“已經走了35米。”我在35下面寫下“已經走的”。我又問:“55表示什么?”生回答:“還要接著走的路”我又在55下面板書:“還要走的”。“90呢?”生說:“是小熊家離學校有多少米。”我說:“也就是總共要走的路。”在分析和說理中,不知不覺一個很重要的數量關系式已呈現在黑板。
二、在操作和實踐中建構數量關系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解決問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用現成模式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機械地“告訴”學生“速度×時間=路程”這樣的數量關系結論,而應讓學生去解答。
例如一年級下冊《回收廢品》一課我借助線段圖進行教學。
具體做法如下:
1.電腦出示0-10的線段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這條線段長10格。
2.利用電腦再畫一條線,要求要比第一條線多2格。請問畫幾格?怎么畫?特別是第2個問題的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比第一條多2格,就是要先畫和第一條線一樣長的10格,再加上2格。
通過以上三個步驟的操作,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線段圖如下:
三、在“解決問題”基本結構的教學中學習數量關系
著名心理學家白振漢等學者研究表明,應用題的數學結構是應用題難易的決定因素。可以看出,解決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密不可分。
1.結構的統一性。
解題時,通過對具體題目的分析和比較,形成一種統一的數學思想或解決問題的模式,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如:a.小林收集了10個塑料瓶,小紅收集的比小林多3個。小紅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b.小林收集了26個塑料瓶,小紅收集的比小林多3個。小紅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c.小林收集了36個塑料瓶,小紅收集的比小林多3個。小紅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
通過這樣的結構統一的題組訓練,學生就能夠感知要求小紅收集了幾個塑料瓶,就是用小林收集的塑料瓶加上小紅比小林多收集的部分即可,數量關系逐漸清晰,解決問題的模式有效生成。
2.結構的相異性。
通過相異結構題目的訓練,學生的思維不至于僵化,靈活性有所提高。如:“松鼠媽媽撿了36個松果,小松鼠比媽媽少撿了12個,小松鼠撿了多少個松果?”和“松鼠媽媽撿了36個松果,比小松鼠多撿了12個,小松鼠撿了多少個松果?”
通過這樣的結構相異的變式訓練,學生明白:在解決問題時并不是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減法,而是要去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
3.結構的廣泛性。
總結出數學結構后,為了加深學生對結構的理解和遷移,可以組織學生按結構編題。這樣既能使學生很好地了解結構,又起到了建構認知網絡的作用。如學了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后,出示算式“9+12”,讓學生根據算式編題目,以此來體現結構的廣泛性。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對解決問題的結構有了清晰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性地進行補條件、補問題的訓練。這樣,學生對解決問題的結構會理解得更加透徹,對數量關系的理解也能夠更加到位。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