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先學后教 “先學”內容 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62-02
生本理念下的“先學后教”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的“先教后學、課后作業”教學模式的顛覆性改革。所謂“先學”,就是在教師未開講、未引導、未明確相關內容之前,學生就主動、自覺地進行相關問題的自我實踐、自我探究、自我學習,力爭通過個人的力量獨立地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發展情感。“先學”的時機既可放在課內,也可放在課外。課內的“先學”往往從閱讀教材開始。那課外的“先學”是否還仍停留在閱讀教材?其實不然,讓學生“先學”,教師能做的還有很多……
一、先學可以是舊知復習
戴維·奧蘇貝爾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活動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學習內容能否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知識系統建立實質性的聯系,因此教學前要及時喚起與新知識有關聯的舊知識,特別是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因此,課前復習舊知有利于學生從舊知識過渡到新知識。例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之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復習“商不變性質”;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之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復習“長方形的特征和面積公式”;在教學《用百分數解決問題》之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復習“用分數解決問題”等。這樣,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輕松地借助知識遷移,達到以舊探新的目的。
二、先學可以是知識整理
數學復習課的任務是對某一階段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知識網絡,并通過查缺補漏,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往在提煉總結時,學生往往依賴老師,習慣讓老師帶著自己總結。其實,只要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這一過程完全可以交給學生課前完成。例如,在《圓柱和圓錐》單元復習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由線→面→體的脈絡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分類,弄清其來龍去脈,畫出知識網絡圖,然后到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有備而來,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先學可以是實踐操作
特級教師顧汝佐曾說:“學生學習數學是掌握前人創造的經驗,而這種經驗需要教師設計出一定的客觀形式,通過相應的信號、信息載體,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操作、發現、檢驗、實施,在頭腦中構建經驗結構。”這種教學設計不僅能夠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更可以延伸到課前預習環節。
以《長方體的認識》為例: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是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比一比來得出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這樣的教學設計也體現了學生的動手操作,但總覺得缺點什么。如果我們把操作挪到課前,那效果可就大不一樣了。課前實踐作業可以這樣設計:①收集一個長方體的實物,仔細觀察一下它有什么特點;②用不同顏色的小棒制作一個“長方體框架模型”,記錄“相同顏色小棒的根數”并驗證“相同顏色的小棒的長度是否相等”;③剪下課本附錄中的長方體展開圖,嘗試做一個長方體。通過這樣的實踐操作,學生在制作“長方體框架模型”和制作“長方體”時已經初步感知了長方體的特征。這樣“做”出來的數學,學生會掌握得更牢。
四、先學可以是親子活動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終將服務于生活。教材中就有許多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像《認識鐘表》、《認識人民幣》、《克與千克》、《年、月、日》等。因此,在教學這些課時,課前適當布置一些親子活動不僅有益于學生的學習,更增進了家庭的親情。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之前,家長可以把元、角、分這些幣值讓孩子見識一下,跟孩子講一講人民幣的功能和作用,和孩子玩一玩“買東西”的游戲;有關《認識鐘表》,可以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制作一個鐘面,把每天起床、吃早飯、上學、睡覺的時間分別在鐘面上撥出來,并讓學生告訴家長分別是幾時幾分,也可以讓學生和家長一起玩“老狼老狼幾點鐘”的游戲……這樣的親子活動,能讓學生在玩中激發興趣,在玩中激活思維,在玩中激勵學習。
五、先學可以是生活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景中學習和理解數學。然而事實上,我們的數學教學往往脫離實際,學生只掌握了一些枯燥的數學知識,卻不知如何應用。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自身就應該是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學習素材,引導學生去觀察、去體驗。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應用——折扣問題》前,一位教師就布置了這樣的體驗作業:端午節快到了,各大商場都在進行優惠酬賓活動。請同學們利用周末實地考察一下,看分別有哪些優惠活動?并結合課前預習和調查,談談你對這些優惠活動的看法,并寫成數學日記。有了實際生活體驗,學生交上來的數學日記讓老師大飽眼福:有《“滿一百,送一百元抵用卷”的奧秘》、有《“買300立減120”是怎么回事?》、有《捆綁銷售等于“買一送一”嗎?》、有《“滿1000元換1600元”到底打幾折?》……一位同學在她的《“買一送一”比打六折劃算嗎?》中是這樣寫的(見框內文字):
看到這些日記,教師不得不感嘆生活教會學生的比課堂上的要多得多。也正是在生活這大課堂中,學生才真正能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六、先學可以是課前閱讀
良好的數學閱讀有助于提高學生數學語言水平和數學交流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發展。有針對性的課前閱讀可以讓學生對課題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對教材的關聯資料有一定的認識。課前閱讀有以下幾種內容:
1.讀數學家的故事。例如,教學《圓的周長》前就可以讓學生讀一讀有關“祖沖之”的資料;教學《烙餅問題》前可以讓學生讀一讀有關“華羅庚”的故事,以此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家的優秀品質。
2.讀數學符號的演變、數學名詞的來源等。例如,學習數學運算時可以讀“+、-、×、÷”的由來;學習長度單位時可以讀“米”的由來,以此加深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理解。
3.讀數學名題。例如,“雞兔同籠”的解法、“丟番圖的年齡”問題、“墨比烏斯紙環”的制作。這些名題將帶領學生進入“數學美”的王國,能為課堂教學增添不少色彩。
4.讀數學童話。例如《胖子0和瘦子1的故事》《狐貍算卦》等,這些童話不僅富有童趣,還富含哲理,可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總之,借助恰當的“先學”可以為有效教學開辟一條捷徑。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概念課之前進行相關的舊知復習;在復習課之前進行相關的知識整理;在圖形課之前進行相關的實踐操作;在解決實際問題之前進行相關的模擬活動等。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教師只有掌握了指導學生“先學”的高超技巧,才能為高效的“后教”奠定基礎。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