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操作教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64-01
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操作活動既需要學生手與眼相協調,又需要手與大腦密切配合,從而把外部活動系列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而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把操作簡單地理解為讓學生“動手”,只注重形式。那么,如何使操作活動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明確操作要求
小學生由于年齡原因,他們的注意力往往具有無意性和情緒性的特征,這一點在低年級尤其突出。在具體操作時,吸引他們的首先不是本次操作學到哪些知識,而是那些教具的顏色、形狀,他們僅僅是憑自己的興趣把玩那些教具。縱觀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教材,筆者認為,低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要經常動手操作;中年級的學生要適當減少操作,在建立一個新概念、理解一個抽象的關系時,可適當安排學生動手操作;高年級階段除指導學生學習難度較大的概念外,應努力幫助學生脫離外部操作,借助于內部思維進行學習,從而不斷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這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幾何形體的認識和空間觀念的建立。
二、引導學生觀察
操作需要手與眼相協調。操作的信息必須通過視覺有組織地輸入大腦中,操作活動才能進行,抽象思維活動才能展開。如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我組織學生操作并這樣引導學生觀察:
師:請拿出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紙,同桌之間想辦法比較出分數的大小。
學生討論并開始操作:將它們分成四等份,給其中的一份或幾份涂上顏色。
接著學生展示并回答:我涂了幾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有幾個分數單位。
師:你能把涂色部分與同桌的比較一下誰多誰少,并且用適當的符號連接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數嗎?
學生到講臺上展示比較的過程和結果。
由于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清楚地感知了分數大小比較的表象,所以,“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分子大的分數值就大”的抽象概括就能順利進行了。
三、積累動態表象
在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中,事物的表象是一個重要的中介環節。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在學生用準備好的圓柱及側面裱紙做展開、粘貼的操作并觀察展開面與圓柱對應部位以后,又讓學生閉眼回想:展開面是什么形狀?其長就是圓柱的什么?寬就是圓柱的什么?目的就是為了把剛剛過去的操作情境與過程在學生腦子里再現出來,以此為中介進行的抽象思維活動,必然會使學生對圓柱體的側面積計算方法和算理獲得深刻理解,并且經久不忘。
四、操作與思維相結合
教師在進行操作指導時,必須將操作指導與思維活動緊密聯系起來。這對教師的引導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分蘋果。前后出現以下幾種分法:
(1)12÷6=2(人)
(2)13÷6=2(人) 余1(個)
(3)14÷6=2(人) 余2(個)
(4)15÷6=2(人) 余3(個)
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1)與(2)(3)(4)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從而發現:第一種分法正好分完,沒有剩余;后幾種分法分到最后還有剩余,在此基礎上理解余數的意義,認識有余數的除法。之后教師再用線框把除數與相應的余數框起來,引導學生對除數與余數的大小關系進行觀察比較,概括出“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規律。
五、操作與語言相結合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內部語言是內隱的思維活動賴以進行的載體。知識形成與相應的思維內化過程必然不能脫離語言本身的內化過程。如“分數大小的比較”中,學生比較出兩個分數的大小后,我就請他們說說比較的方法。學生回答:“通過把相同的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可以發現,分母相同就是分數單位相同,這時分子大的表示份數多,所以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分子大的比較大。”操作的順序決定了語言的條理性,促進著思維活動的邏輯性。及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這種概括性表達,把操作、思維、表達融匯于一體,以有效推動智力活動的內化。這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