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科學課堂 課堂教學 “兒童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65-01
課堂教學是一段師生共同成長的經歷,在以兒童為核心的科學教學中,我們關注的是兒童興趣的激發、動機的驅動、情感的發展、性格的形成等等。
情景呈現一:
老師在課堂中出示事先做好的三個不同降落傘,請三位同學分別提著,然后講述降落傘下落時的要求:同一高度、同時放手。在教師講述清楚之后,學生開始獨立進行實驗,課堂秩序井然,學生操作也比較合乎規范。
情景呈現二:
課上,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課前制作好的降落傘,我們一起來玩玩。
學生玩降落傘,有的扔,有的放,有的站地上,有的甚至爬上了桌子。
這時老師問:“同學們,你們覺得降落傘怎樣比才公平呢?”
學生頓時安靜下來,陷入沉思中……一會兒紛紛舉起小手:“我覺得站地上和桌上不公平,應該讓降落傘從同一高度落下?!薄拔矣X得我們不能拋或者扔,這樣力量大小不公平,應該輕輕松開手,讓它自由落下?!薄拔矣X得應該有人喊口令,同時放手,這樣比才公平?!薄?/p>
師:那我們就按同學們提出的公平規則再來玩一次,看看你們有什么發現。
……
案例反思:
以上是兩段不同的教學案例細節呈現,其教學要點都是“降落傘下降快慢比較”。從課堂教學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是相同的教學要點,卻有著不同的教學方式。而這兩種不同教學細節的對比留給我們三個探討的話題:
探討的話題之一:教師的角色意識
理念決定行為,對于上述的教學細節的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教師角色意識的不同。情境一中教師依然沉浸在固有的角色意識之中;而情境二中的教師則明顯淡化了自己的角色引導,充分讓學生展示自己對科學探究活動設計的思考和能力。這就是教師角色意識的區分。在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當我們淡化自己的角色意識,用兒童的方式鏈接科學課堂時,我們的教學就會變得靈動起來。
從形態上說,兒童化的科學課堂,既不是一種固化的課堂模式,也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式,而是啟發我們教師站在兒童的立場去引導兒童,讓兒童對科學探究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愉悅去接納和肯定。這是兒童化課堂的首要前提。在兒童化的科學課堂中,我們要把對兒童的理解、關愛、信任充分體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細節中,讓兒童以“站立”的生存狀態和“獨立”的生命姿態在課堂中“自由行走、自由對話”,讓孩子在科學探究過程中能自由地把握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的教學會讓我們的孩子收獲意外的人生體驗和經歷。
探討的話題之二:教師的教學調控
在我們的科學課堂,許多老師都喜歡做“探究加法”,擔心學生不會設計完整的探究活動,得不到科學的結論,于是教師恨不得全程參與其中,手把手地教過程,手把手地寫結論,這也要,那也要,甚至所有的細節都為學生想周全,生怕他們會出錯。于是一路走來背上沉甸甸的東西,最終壓垮的是自己。我們的科學課堂要學會放下,就是要多做“探究減法”,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精神負擔和過程指導。這是一種教育的勇氣和策略,更是一種教學的智慧和能力。教師在關注學生探究活動的同時,可以用適當的提問來吸引學生,調控課堂。例如情景二中的老師,只用了“怎樣比才公平”這樣一句簡單的提問便控制了整個課堂,充分體現了老師的教學功力和智慧。
探討的話題之三:教師的教學主張
課堂,是一種生命的互動與師生的共同成長。如果我們在科學教學中用契合兒童心靈的方式,也就是最人性、最柔軟、最有效的方式去激發兒童對科學探究的關注,就能讓每一個獨特的生命得到自然和最優化的發展。成長就是一種閱歷,課堂就是一個舞臺,給孩子一個展示自我、釋放潛能的舞臺,讓他們在科學的未知世界中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比較、學會探究。這樣,我們兒童化的科學課堂便會給孩子們留下他們一路走來深深淺淺的幸福腳印。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