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 口語交際 策略
【中國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66-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應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可見,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如何依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優化口語交際教學策略,讓學生想說、敢說、會說、多說、說好,是值得每個語文教師去思考和探索的。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說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環境下產生的言語活動,教師應創設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交際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學會作客》,運用媒體出示圖片:“這個可愛的小女孩叫悠悠,旁邊這位是她的好朋友東東,悠悠想到東東家去借幾本好看的故事書。悠悠該怎樣說,怎樣做呢?小朋友們想一想。”然后出示三幅情境圖作為背景,讓學生同桌練習,再請學生上臺表演,同時叮囑臺上的同學要聲音響亮,表演自然;臺下的同學要做到樂于傾聽、善于觀察、勇于評價。
創設情境除運用環境營造外,還可綜合運用言語渲染、角色設置等策略,形成逼真的口語交際氛圍,使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產生對學習的需要,調動起交際的興趣。
二、營造氛圍,讓學生敢說
受生活環境和語言環境的影響,一些學生膽小、害羞,缺少當眾大膽表達的習慣和勇氣。因此,教師應創設平等友好的語言氛圍,關注每個學生,為不敢發言的同學提供講話的機會。這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之一。
學生是處于發展中的活生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生命,教師要正視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課堂中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表揚,讓學生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
三、做好示范,讓學生會說
對于小學生來說,模仿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規范化的語言是學生習得規范語言的表率。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是日積月累的,因而不可小覷。臨近畢業,學生有許多話要對同學、老師、母校說,六年級下冊的《臨別贈言》就為他們提供了一次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機會。為了讓學生對臨別贈言有更深的認識,教師可先深情地朗誦幾條臨別贈言,讓學生欣賞,然后引導學生總結臨別贈言的特點。贈言創作完畢,向對方表述又是一個教學的重點,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自己飽含深情的語調向對方傾訴。這個情感的調動需要有一個好的榜樣,這里,示范的角色不一定由老師承擔,可以由一些優秀的學生來承擔。
四、立足生活,讓學生多說
(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口語交際作為語文學科的組成部分,要立足于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學中、在日常生活中,重視學生的口語訓練,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多說多練,通過口語與別人交流,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家里來了客人,作為小主人,你是怎樣接待客人的?你是如何向新朋友介紹自己的?遇到困難時,你是怎樣向他人求助的?
(二)日常課堂中自然滲透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每一節課都為學生的口語訓練提供了機會。要關注生本課堂,如果我們能傾聽學生的心聲,贊賞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就能增加學生的自信。我們常聽到教師說:“小朋友,請大家豎起小耳朵仔細聽,這位同學說得怎么樣?”這是提醒學生聽清楚,聽明白;“想一想,你同意剛才這名同學的說法嗎?為什么?”這是指導學生在聽的基礎上學會思考,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張揚了學生的個性;“你說得真好,要是再響亮些,讓大家都能聽清你說的每一個字,就更好了。”這是激發學生的交際信心,培養良好的說話習慣。
(三)閱讀教學中精心安排
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通過對閱讀教學情景的精心安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聽說意識。如三年級上冊《三袋麥子》,學完課文,讓學生說說小豬、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贊成誰的?為什么?如果是你,會怎樣做?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教學中,教師不可把課文蘊含的道理簡單地灌輸給學生,而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悟和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不斷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獲得思想的啟迪。
五、拓展延伸,互動中提高
“口語交際的基本特點是雙向互動。交際雙方只有處于互動狀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教學第八冊《學會安慰》,臨近下課,筆者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學會了一種神奇的生活本領——安慰別人。現在,你除了能安慰同學、安慰朋友,還能安慰老師嗎?當一個老師是很不容易的,我也有很多的煩惱,如果你能安慰到我的心坎里去,我一定會非常感謝你的。有信心嗎?老師相信一定難不倒你們的!”這番話語撥動了學生的惻隱之心,他們是懂事的,爭著說出了很多貼心的話語。
這種拓展交流讓孩子們走向伙伴,走向老師,走向社會生活,課堂真正開放了,互動性增強了,交際的實效性也達到了。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