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古詩文 趣味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70-01
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文化、道德文化、審美文化、藝術文化的完美結合,體現“禮”、“樂”的和諧統一,是一種以禮樂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文化,它追求對高尚人格的塑造,對人生理想的激勵。古詩文不僅凝練、簡潔,而且絕大多數具有音韻美。可以說,學習古詩文,是我們傳承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現行的新教材中,許多古詩文思想內涵十分豐富, 非常重視人自身的教化與塑造。我們應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注重人文關懷,教學古詩文時,因勢利導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現在,多數學生因為古文功底薄弱,往往覺得學習古文枯燥乏味,老師也感到古文教學是一個難題,難就難在激不起學生的興趣。他們通常只按常規的教法,單純地釋詞解句,致使整個課堂缺乏活力,本來就缺少基本知識的學生們,當然就會覺得枯燥乏味。因此,小學古文教學一定要有情趣,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精心導入
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是“導入”。古文教學的導入更是十分關鍵,成功的導入能創造情趣、營造氣氛、調動情感、引發思考,能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例如《學奕》的教學導入:
①今天老師請幾名同學給大家表演一個短劇。
這是我們低年級學過的一篇童話故事,請你在觀看后說出這篇童話劇的題目并說明其中蘊含的道理(出示《小貓釣魚》的畫面)。
②這幾名同學表演得活靈活現,同學們觀看得津津有味,誰能說說這是哪篇童話劇,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與《小貓釣魚》有著同樣道理的課文《學弈》(板書課題)。
學生聽錄音朗讀課文,然后自己練習閱讀,邊讀邊大略了解課文,這樣,教學就在愉快的氣氛中開始了。
有的教師用簡單的談話導入:
“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
“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雖然簡單,但是由于“專心致志”是熟悉的一個詞,這么熟悉的詞語出現在將要學的古文里,激起學生想去看看、學學的念頭。古文教學的導入方法有很多種,釋題式、引經據典式、懸念式、小故事式等,歸根到底就是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有情趣的基礎上多讀
選入課本的每一篇古詩文都是有著其特定的含義的,而且在小學階段的古詩文也往往都是流傳千古的名篇名作,不僅在思想上具有教化與開導作用,而且在韻律方面往往都是朗朗上口。這就要求老師要教給學生讀古詩文的方法,要掌握古文字句之間的音韻與節律變化,長短句之間的過渡。讀的過程要有變化,讀的形式多樣化,比如比賽讀、個人讀、小組讀、模擬人物讀等,從而讀出古文的韻味。音韻美是漢字的特色,其對偶、平仄所形成的抑揚頓挫,實為中國所獨有。實踐證明,多讀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古詩文,并慢慢感覺到它的美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且科學研究證明,學生對小學時期所背誦的古詩文多數能記憶深刻,盡管當時可能是囫圇吞棗,但當其成長后,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便會理解這些古詩文,對其人生理想信念的指引具有一定的意義。
三、采用猜和表演的方式
例如教學《楊氏之子》,設計問題讓學生猜:是楊家的果子還是姓楊人家的孩子呢?讓學生猜出興趣,既活躍了氣氛,又讓學生對“之子”有了更明確的理解,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古文。又如設計:假如楊氏之子設的果是李子,那么客人該怎么說?假如客人姓燕,姓烏等,楊氏之子又該怎么說呢?通過老師設計,然后學生設計,再讓學生以對話的形式進行表演,這樣學生的興趣就來了。
四、進行趣味拓展
對于《楊氏之子》中主人公的聰慧,我們不妨多找些例子來讓學生體會和感受。例如,一個美國人對李鴻章說有一個島上什么都不缺,就缺豬和中國人。李鴻章怎么說呢?有些學生看過了就會說:我和你去了就有了。又如周總理的事跡:有一次,周恩來總理同國民黨政府談判。在我方義正辭嚴面前,對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說同我方談判是“對牛彈琴”。周恩來總理當即靈機一動,利用對方拋來的詞語,將計就計,巧妙地回敬了對方:“對!牛彈琴!”我們在教學中不妨以此為樣式,選擇一個現代的相似例子,再讓學生以原文的口味仿寫出來,這樣學生不但覺得學習古文輕松愉快,又體會到古文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