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小學 古詩文教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71-02
古詩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它屬于一種最精致、純粹、優美的文體,代表著高品位的文學情趣,它通過凝練精美的文字,展示了一個廣闊無限的意境和空間。對古詩詞的感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出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高低,更可看出一個人的語文修養和文學功底。可見,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
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結合學校實際,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優化古詩教學,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的語言、情感和意境美,提高古詩教學水平。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古詩教學方式
目前很多學生閱讀面較窄,閱讀量也較少,這極大地影響到對課內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在以往的古詩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按這樣的模式進行:讀古詩——教師逐句分析詩句意思——寫出詩句意思——生背古詩、背詩意——抄寫古詩——默寫古詩。這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是一種死記硬背的方法,不利于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形成。
當前,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已經滲透到各個學科,對教育教學產生巨大的影響。多媒體教學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龍頭,以其文字、聲音、圖像、影像等融于一體,圖像清晰、動態感強、信息量大的強大優勢,贏得了廣大教師的喜愛。同時也為我們進行古詩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怎樣更好地利用多媒體進行古詩教學,開辟古詩教學的新天地,就成為教師的一大課題。我們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再現詩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優化朗讀訓練,通過朗讀體會詩的節奏、韻律,培養學生的語感,使他們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通過抓字眼,引導學生品味詩詞中的情感美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要求,才會有相應的活動。“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情感教育對于語文,尤其是對古詩詞的教學,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古詩詞的教學必須重視情感教育,必須充分利用詩中的情感因素進行教學。
每一首古詩詞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結晶,其中寄托著作者的社會理想、人生態度或道德觀念。每教一首古詩詞,教師首先要善于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環境,挖掘其中蘊含的情感因素,體味作者豐富深沉的思想感情,進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激發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例如執教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時,教師從情感的角度引發學生理解作者背井離鄉,經歷了人世滄桑,終于葉落歸根,但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凄涼無奈的思想感情。
師:“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從“少小”至“老大”,歲月長久,期間有幾多翹首,幾多等待!但終于回來了,漂泊的生活終于有了盡頭,這是何等欣喜!
師:“鄉音無改”是自己鄉情的真實流露,也是老大回鄉,葉落歸根的原因。但自己“鬢毛”已衰,青春已不再來,這是多么可悲啊!
師:下面兩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說明故鄉的民情風俗依舊,故鄉人民好客熱情依舊,但可惜彼此互不相識,形同陌路之人,更勾起自己的滄桑之感。
這些深沉的感情,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認真地體會和感受。
三、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領會古詩詞表達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寫某種事物時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會詩詞中創設的意境美是詩詞教學更高層次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這也是詩詞教學的重要目的。領會作品中的意境美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學生抓住構建意境的物象展開想象,實現意境的重現和重建。
例如在教張籍的《秋思》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抓住“見秋風、意萬重、匆匆、又開封”等關鍵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是什么引起詩人的思念?是秋風?秋風無形,何以能見?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在古代,秋風、柳條等是詩人寄托思鄉的物體。在這首詩中,詩人見到的是什么?生紛紛回答:詩人見到的是落葉、是大雁南歸。是啊,這落葉歸根,大雁南歸,不正是詩人的思緒的表達嘛!這“見秋風”足以表達詩人對家鄉的深深的思念。
“意萬重”指詩人要表達的意思有很多。詩人要表達的意思有哪些呢?他離開家鄉已經十年了,這十年來,詩人在思念誰,他想對誰說些什么?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小組相互交流,從而更加深入地體會詩人對家的深切思念。
“又開封”是指將信封再次打開?這只是個細節描寫,通過這個細節,引導學生想象,詩人為什么這么做?如果你就是詩人,你可能又在想些什么?
通過誘發學生想象,領會古詩所表達的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四、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品味古詩詞的語言美
古典詩詞字字珠璣,句句瑰寶,反復誦讀可使學生感知詩詞的語言美,從而激發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熱愛。首先要求學生初步朗讀,讀準節奏。詩歌的朗誦有明顯的音樂性質,無論新體詩、舊體詩,都要講究節奏,或整齊劃一,或長短不一。讀一句要讀出句內節拍,讀一章要讀出章內節奏。其次要進行表情朗讀,體會情感。這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過朗讀的輕重緩急和聲調的抑揚頓挫表達出來。
例如在教讀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其中“洛陽城里見秋風”這一句在朗讀時,“見秋風”可以讀輕一些,讀得緩慢一些,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欲作家書意萬重”中的“意萬重”可讀重一些,特別是“萬”字,還可拉長聲音,使人覺得詩人要表達的意思有很多,但一時之間卻不知從何說起。再次要反復朗讀,以至成誦。學生如能熟讀成誦,那么詩詞的語言將會是學生自己的。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運用整理,將詩詞的語言融會貫通,化為己用。
五、拓展知識,豐富積累
每一首詩詞都有一定的時代背景,都凝結著作者獨特的思想感情。但有時不同的詩當中所凝結的感情和構建的意境有相似之處,這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聯想,由此及彼,把不同詩詞中的某些共同點找出來,幫助學生拓寬知識,加深理解。我們不能每教一首詩就只局限于在這首詩中進行縱向剖析。同時我們還要進行橫向聯系,將不同詩詞中的某些共性找出來,讓學生在聯想比較中加深印象。
例如教呂巖的《牧童》,這首詩中的兩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可聯系棲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也可聯系雷震的《村晚》:“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因為這些詩句所創設的意境有相似之處。通過牧童、牛、短笛等物象展現了牧童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
我們還應該讓學生學會學習古詩、運用古詩。詩歌是詩人真情實感的詠唱,是心靈對現實的應答。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以情感激發情感,以心靈啟發心靈,以過去引導現在,那么,我們的詩詞教學必定能大放光彩。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