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 語文活動 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74-02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教師不建構“大語文觀”是很難達到素質教育要求的。課堂有巨大的潛力,教師應以課堂教學為龍頭,上活語文課,帶動語文學習的各環節,創設良好的母語學習環境,讓學生獲得良好的語文素養。
在語文課堂中展現精彩的語文活動,能激活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創設良性學習環境。“活動”是學生自己動口、動手、動腦的訓練,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在語文課堂中展現精彩的語文活動,確實打破了語文課上的沉悶氣氛,學生思維活躍,效果較好,具體操作如下。
一、開展課前口語訓練
口語交際是聽話、說話的發展,是一種雙向甚至多向互動的言語活動。學生只有在動態的雙向或多向的互動活動中,才能增強口語表達能力,才能學會分析、歸納、評價的思維方法,才能形成適應社會生活需要的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強化學生“說”的意識,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習慣和語言習慣勢在必行。每節語文課,筆者拿出前五分鐘作為課前口語訓練時間,配合各學期語文訓練的重點確立訓練內容,循序漸進。
小學階段分為三個學段,筆者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對三個學段分別制定了口語訓練的計劃。
第一學段,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樂于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先從說一句話開始,從課文中的內容展開說話。例如,一年級上冊,剛剛學完拼音,孩子們非常興奮,讓他們每節課前輪流上來背誦,既加深印象,又滿足了他們好表現的愿望。在上到口語交際《小兔運南瓜》時,筆者利用課前的五分鐘,設計了四個問題:小白兔對什么事感到為難呢?為難的時候它發現了什么?它是怎么想的?它成功了沒有?這些問題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說話氣氛非常熱烈,這就為接下來的口語交際課做好了鋪墊。一學年下來,孩子們由最初羞于啟齒的狀態到積極大膽、大聲響亮地發言,口語訓練活動卓有成效。
第二學段,經過了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積累,這時候,開始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閱讀文學作品、能生動具體地講述故事的能力。筆者安排了“七嘴八舌話成語”、“一字傳神”、“辨偽存真”等活動。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母語的博大精深,用詞的準確、傳神,豐富詞匯。活動開展后,學生為了課內的五分鐘展示,在課外找范例,查資料,做記錄……一年下來,與以往比,他們的語言運用功底明顯扎實了,并養成了良好的語言運用習慣。還有很多正面效應是無法估量的,如擴大知識面,培養良好讀書品質,陶冶了性情等。
第三學段,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筆者開設了“向大家介紹一首好詩”、“我的佳作”、“一篇好文章”等活動。學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通過課上的交流,大大豐富并提高了文學鑒賞力。
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這一綜合實踐學習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走進詩歌的殿堂,指導學生讀詩、品詩、寫詩。在欣賞了文章中的詩詞后,讓學生以圖文的形式對喜歡的詩人佳作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或是自由創作一首小詩,并給自己的小詩配上相應的插圖。孩子們的作品充盈了清新的文筆,配上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真是恰到好處!雖然他們的文筆還略顯稚嫩,但卻讓我們感受到孩子那積極向上的精神。
這樣的訓練,讓孩子們的語文能力大大增強,孩子們自己收集資料、辦報,大部分人都能寫出評論、賞析,文學修養大大提高。
二、適當穿插小型活動
為了語文課的生動活潑,在其他的三十五分鐘中適當穿插一些活動內容,既活躍了教學,又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深受學生喜愛。
例如,筆者在講授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當講到父親是怎樣為救兒子不顧生死,不停地挖掘時,為了讓學生能理解當時的情景,收集了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視頻資料,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深深體會地震后失去親人那種痛徹心扉的感覺。當他們看了視頻資料后,頓時熱淚盈眶,此時無聲勝有聲,無需過多的言語,學生已經能夠深深體會到當時的情形了。
通過一些這樣的小型活動,學生不僅形象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激發了他們內心的情感,突破了思維的定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
三、結合社會現實的討論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語文課不僅肩負著“文”的教育,也擔負著“人”的教育。有些老師怕讓學生看到生活的陰暗面,于是刻意回避負面信息的講授。語文課中,我們不必回避一些社會現實,如果結合現實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以活動方式促進體驗,效果更佳。
例如,筆者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生命 生命》一課時,當學生對生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后,結合本單元的要求,讓學生課外收集自己了解到的社會現象,說說身邊那些人們熱愛生命的故事。孩子們收集了很多關于珍愛生命的故事,但也有學生提出了發生在山東省的李欣玥同學因不想剪短發而跳樓的悲慘事件。就此事件,筆者讓學生發表見解,很多學生紛紛說李欣玥不應該因為不想剪頭發就自殺。于是,筆者順勢引導學生,讓他們知道生命比頭發重要,比什么都重要,讓孩子們知道,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要珍惜生命才能對得起養育我們的父母。
這些結合社會現實的討論活動可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活動中來,對他們人生觀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
總之,活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催化劑”,活動的開設要自然,水到渠成,切忌削足適履,適得其反。要達到收放自如的境地,就需要語文老師熟悉教材,靈活機智,必須有非常過硬的功底。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