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培養 農村小學生 數學 質疑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84-01
在農村的數學課堂上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相當一部分學生一堂課下來不敢提一個問題,更談不上愛提問題了。那么應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的質疑能力,從而真正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一、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讓學生好疑
蘇霍姆林說:“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提出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边@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如在教學“真分數與假分數”時,我先利用典故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唐僧師徒4人在西天取經的路上,有一天,八戒化了3張大小一樣的餅回來,要平均分給他們4人,每人分到多少張餅?這可難壞了八戒。聰明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好方法來幫幫他嗎?”同學們“洗耳恭聽”之后有的馬上發出了疑惑的聲音:“3張餅還不夠一人一張,怎么分?”可有的已經陷入了沉思。面對同學們的疑惑,我鼓勵他們拿出圓形紙片代表餅嘗試分一分。同學們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等活動,還真想到了平均分的方法。有的這樣分:一張一張地分,每人得到張,3張餅每人就分到了3個張,即張。有的這樣分:把3張餅疊在一起分,分到3個張的餅,合起來就是張。之后我又安排第二個活動:把9張餅平均分給4人。同學們在剛才的活動基礎上很快得出結果:每人平均分到張。然后讓學生觀察說說與這兩個分數有什么特點。他們在剛才操作情境中經歷了分數的產生過程,最后總結出“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概念和特點。在創設各種教學情境中,要講究個“活”字,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可聯系生活實際;可利用典故或游戲;可通過動手實驗操作等等,積極創設趣味性、探究性、延伸性的情境,讓學生樂于質疑。
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教師要利用學生的這個天性,教會學生質疑,讓學生把學習中的困惑或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來。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讓學生學會在哪兒質疑。教會學生主要從新舊知識的銜接處、數學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概念形成的過程、算理的推導過程、解題思路的分析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去質疑。首先,教師可做好質疑的示范,讓學生從模仿開始。比如可讓學生想想概念、性質、規律等,為什么這樣表述?能否增減一些字詞?例如,在學習商不變的性質時,我問這個性質可不可以這樣表述:“被除數與除數同時除以相同的數,商不變?!蓖瑢W們說:“不可以。因為少了個條件——零除外。”我反問為什么不能刪掉“零除外”這個條件,同學們經思考后紛紛說出理由,從而深刻理解并掌握了這個性質。在長期訓練下,我的學生學會向我提出各種有價值的問題,如:“為什么同分母分數相加減不用通分,而異分母分數相加減要通分?”“甲數的一定比乙數的大嗎?”“兩個分數相乘的積一定小于每個分數嗎?”“表面積相等的兩個長方體,體積也一定相等嗎?” “圓的半徑都是一樣長嗎?”“圓的面積與半徑有什么關系?”等問題。
三、在合作學習中鼓勵學生質疑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指導者,應改變傳統的答問式教法,善于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討論中大膽質疑。膽怯的學生可在組內先嘗試提出疑問,鍛煉膽量,樹立自信心。對于口頭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可讓他們在組內先組織好文字,把問題寫下后,再照著念出來,以減少質疑錯誤。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能讓學生的求知欲更加強烈。
此外,對于在合作學習中來不及提問的學生,可鼓勵他們將疑問直接告訴老師或以紙條形式交給老師。教師再根據情況予以處理:個別答復或將有價值的疑問拿到班上一起討論。
總而言之,只有教師平時多下苦功夫,正確引導學生,逐步讓學生養成敢疑、好疑、會疑的好習慣,才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