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創造 數學課堂 藝術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87-01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過:“數學不僅擁有真,而且擁有非凡的美。”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更要發現美、認識美和運用美,讓數學課堂成為思維碰撞、智慧飛揚,富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陣地。
一、課堂的結構藝術
結構是一節課的根基。教師要認真解讀教材,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從他們感興趣的環節入手,用精巧的構思、縝密的思考,將枯燥的教學內容加以串聯,讓數學與故事、與社會生活、與動手實踐緊密相聯。
如在講《認識噸》時,我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盡可能地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洗衣粉、大米、油桶、豬、羊、雞蛋……讓這些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的物品,循序漸進地走入孩子們的視野里,隨即又把所學知識用于生活中,尋找“我們生活中的噸”。
二、課堂的形式藝術
形式就像課堂的調味品,過多會有華而不實之嫌,過少則會死氣沉沉。如何做到咸淡適宜,恰到好處呢?這就要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適當的教學形式。
低年級孩子思維活躍,好動,但專注性難以持久,故采用開火車、奪金牌、找朋友、下棋等數學游戲,寓教于樂,讓他們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如在講《找規律》時,我利用如何將六根火柴棒搭四個三角形和把一個西瓜切三刀,分成八塊之類的問題開展別開生面的搶答競賽。整個教學過程均由學生自己討論,自己猜想,自己論證,自己總結,教師只是“承上啟下”,不失時機地為他們走向成功鋪路搭橋。
三、教學的節奏藝術
一堂課,如果沒有起伏、抑揚、松緊、張弛等節奏變化,學生聽起來就如同催眠曲,讓人昏昏欲睡;如果一直是緊鑼密鼓,步步設疑,那么學生也會很快厭倦。那么,怎樣才能形成和諧的課堂節奏呢?
1.以教學內容的變化形成教學節奏。如在《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這一課中,我提供了問題的情境后,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默默地觀察,靜靜地思考,等大部分同學有了想法后再全班交流:誰的方法對?誰的更好點?如果錯了,錯在什么地方?我們要吸取怎樣的教訓?如此先放后收,張弛起伏,事半功倍。
2.以教師的活動方式和學生的活動方式巧妙搭配,形成節奏。如講《11到20各數的認識》時,我先進行認數,用示范展示10個1是1個十。接著師報生擺,讓同桌動手合作,拿出小棒,擺數:11—20。最后猜數:老師一手能抓幾顆糖?你呢?為什么老師抓得多?動靜交替,自然形成了課堂的節奏。
3.在教學環節中合理安排節奏。如在講《審題》時,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甲乙兩地相距200千米,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駛40千米,2小時后離乙地多少千米?”“太簡單了!”有人小聲說。大部分同學迅速算出答案:120千米。只有一個同學說80千米。我請剛才那位同學上講臺畫圖,說出“80千米”的原因。“哎呀,我太馬虎了!”他語音剛落,全班一片嘩然,頓時熱鬧起來!松弛結合,讓同學們從中深刻領悟到審題的重要性,教學目標順利達成。
四、課堂的評價藝術
“賞識是開啟孩子智慧之門的金鑰匙,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因此,作為數學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用優雅的舉止、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度、漂亮的板書來縮短師生心靈的距離。要鼓勵學生采用獨特的思考方法,贊賞不同尋常甚至異想天開的做法。當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要及時肯定:“你真了不起!”“你真細心!”“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當學生有點滴進步時,要熱情鼓勵:“你真棒!”“加油!”“你會越來越好的!”當孩子退步時,要“套著耳朵批評”,共同尋找原因,充分培植其“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
數學的美是“冷而嚴肅的”,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戲那樣讓人很直觀地感受到,因此需要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讓學生理性地去體驗。只要教師注重挖掘,數學美無處不在。只要教師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感悟數學美的能力就會與日俱增。所以,作為新課改下的我們,在數學課堂上,要多一點精巧的構思,多一點鼓勵。只有這樣,數學課堂才會“美”起來!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