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的學生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他們的心理品質還不夠成熟,一些學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種種變化、學習壓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導致他們產生了不健康的心理。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和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
關鍵詞:和諧;平等;真誠;個性
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讓每一位小學生都擁有健康的心靈,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讓他們真正成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讓孩子不斷正確地認識自我,增強自我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一、學校要創設和諧的育人環境
學校的環境是實施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這包括物質和心理因素的總和。
1.學校應打造一流主環境建設
教學樓以嶄新、整潔、明亮、美麗為主題,學校的活動場所應當是潔凈衛生,充滿綠色和生機的場合,學校周圍應栽種多種名花異草,茂林修竹,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小學生的情操。
2.學校要建有文化長廊
布置好名人名句、藝術墻等,同時多開展各種藝術、文化、體育、科技和學習名人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身心,美化生活,改善學生的心理環境。
3.學校要打造一個良好的校風、班風、教風、學風
學校的良好風氣可以提升學生的智力和能力,使小學生信任學校,喜歡學校,讓學校成為學生學習、成長和感到溫暖、快樂的
地方。
二、教師要用平等和真誠給予孩子陽光
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讓幸福從“心”開始,是教師做好心理健康工作的前提
教師自己要能夠面對現實、積極樂觀,對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夠勝任教學工作的認知能力。有獨創性,能運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有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和活動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與他人交往中能和諧相處,積極態度(如尊敬、羨慕、信任、贊美等)多于消極態度(如畏懼、懷疑、憎惡、嫉妒等)。教師的心理常態應是不卑不亢,不慍不哀,寬嚴適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師無論處于何種狀態下,都必須表現出心理狀態的穩定性。教師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過學生,要做“宰相”,豁達大度,心胸寬廣,氣量宏大,能容人之過,甘當人梯,喜歡學生超過自己。舉止大方,態度端莊,不論何時都不忘記為人師表,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教師自己也要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學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夠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的教師,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執,能正確對待挫折、樂觀向上、尊重自己的事業、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會怎樣。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模仿性很強,這樣的教師一定會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教師應首先擁有同樣健康的心理。
2.平等對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同時,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的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鍛煉,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近老師和老師攀談并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地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并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于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托,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讓學生的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三、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
家庭是少年、兒童成長的第一驛站。事實證明: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能促進少年兒童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鬧鬧的家庭氣氛或父母各奔東西的家庭,由于給孩子太多的壓力,致使他們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為家長,應該為子女著想,給子女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家庭氣氛,讓他們在有愛的家庭氣氛影響下,身心健康發展。據調查,目前上中小學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學過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據《中國青年報》報道:“95%的家長沒看過心理學方面的書,72%的家長沒有看過教育方面的書。”他們不了解如何更科學地教育孩子。因此,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家長座談會等方式,讓家長懂得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的年齡特點,懂得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使家長了解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學生情緒反復,行為多變。對此,家長要有心理準備,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既要鼓勵,也可以批評,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規律。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過高,希望孩子成才,這是人之常情,但壓力過大,也會適得其反。此外,對“問題家庭”的學生更要特別留心關心,幫助他們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響引起的心理問題。
四、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心理輔導
小學生心理輔導的內容包括人格輔導、學習輔導、生存輔導三方面。讓學生感受愛、接受愛的情緒體驗,在和同伴、老師交往時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則,對尊重、合作、幫助等良好交往品質有初步的體驗,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能以此來衡量別人和自己的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主意識等。更要向家長宣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讓家長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向學生、家長介紹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內容和操作方法,使他們配合學校的心理教育。并通過家訪,了解小學生在家的真實表現,進行分析和總結,指導家長掌握教育小學生的科學方法。指導小學生進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發展自我的能力。
作為中小學生應該讓他們學會以下幾種自我輔導的方法:
1.學會放松
要使中小學生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可以通過想象、
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繪畫、閱讀等方法來調節和放松。
2.與人談心
使中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找老師、長輩、親友談心,學會與人談心將會一輩子受益。
3.善寫日記或周記
中小學生要學會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當然,沒得到本人的允許,任何人不允許私自偷看。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探索的勇氣,但更需要有行動的決心,在行動中不斷創新、改善。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途徑、內容與模式,我們將在學校支持、專家引導下進一步摸索和研究,以便更加科學、有效地搞好這項工作,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個性社會化的實現,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子勛.幸福從心開始[J].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05.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J].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單位 重慶市銅梁縣大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