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述了尊重學生的必要性以及在新教育教學觀中的地位,教師要達到尊重學生的目的必須先實現自身的轉型。尊重學生是學生生理成長、個性發展、心理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教師;尊重;學生
夏丏尊先生說:“教育不能沒有感情,沒有愛的教育,就是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不稱其為池塘,沒有感情,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本文正是基于此,討論有關尊重學生的問題。
一、尊重學生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成功的教育應該使學生在沒有意識到受教育的情況下卻受到畢生難忘的教育,而這種潛移默化過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而在這過程中是不能缺乏愛與尊重的。
二、尊重學生在新教育教學觀中的地位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要求:“教師應當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一個學習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尊重學生對教師的要求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要做到這點,教師必須實現三個轉變:
1.教師由道德的傳播者向道德發展的向導者轉變
2.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促進者轉變
3.教師由學生問題的解決者向學生解決問題的參與者、指導者轉變
四、尊重學生對學生的積極作用
健康成長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高峰期,這就需要教師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外,爭取讓每個學生擁有快樂的童年、少年,為他們的幸福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一個沒有個性的民族,是死氣沉沉的民族;一個沒有個性的時代,是沒有發明創造的時代;一個沒有個性的人,是只會呼吸的人體標本。”用統一的分數標準衡量每一個學生,結果真正成功的學生少,心靈失敗者多。心靈的成長比知識的成長還要重要。學生的心靈世界是一本讀不完的“書”,教師要在尊重的基礎上,不斷學習、潛心研究、正確引領這部時時刻刻變化著的“書”。
五、如何實現尊重學生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站在學生的前面是位“循循善誘的指導者”,站在學生的后面是位“和藹可親的組織者”,站在學生的旁邊是位“全神貫注的欣賞者”,站在學生的中間就是位“親密無間的學習伙伴”。教師之所以要這么做,主要是不讓自己居高臨下地看學生,而是“蹲下來”看學生。
2.尊重學生的情感表現
絕大多數學生對老師的情是真誠的,比如見到老師問聲好,每
逢節日給老師送上一張賀年卡,老師對這些應該十分尊重。如若把學生高高興興的一聲“老師好”當作耳邊風,學生會認為老師看不起自己,內心不愉快,由此而來,師生感情疏遠,對教學產生影響。
3.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
正所謂“因材施教”,學生的學習也可分層次進行,不同層面的學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背誦名篇佳作,對于基礎好的學生完全可以全文背誦,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可以放低些要求,挑
選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4.尊重學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指自我尊重并期望得到他人尊重的一種心理狀態。它的基礎是承認和肯定自己的尊嚴,從而不做有損于自己尊嚴的事,并且不容許他人的侮辱和歧視。自尊心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動機,有助于克服自身弱點,促使自己去維護尊嚴。如果一個學生的自尊心長期受到挫折,他就會失去自信,墜入自卑的深淵,失去積極向上的精神。
5.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
教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贊賞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從成功中增強自信,享受成功的快樂。如在課堂上讓學生讀課文或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及時鼓勵學生:“你真會讀書!”“你的感悟能力真強!”“你提的問題十分有價值!”“你的想法很有創意,老師也沒想到。”……這些語言雖然簡單,但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它能鼓舞學生的斗志,增強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潛能,碰撞出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長期如此,學生必將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Frank S.Lilia L.開啟學生的心靈.楊韶剛,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09-01.
[2]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7.
[3]杜殿坤.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06.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沙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