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時期一個重要的實踐就是與國民黨的合作與斗爭。中共在“二大”會議上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任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共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與國民常進行了第一次合作。在革命浪潮的推動下,1924年至1927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席卷全國,在規模、群眾基礎、影響力上都達到了歷史之最。但是,革命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那么在這場偉大的歷史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都進行了哪些斗爭活動,從中又能獲得哪些啟示呢?
一、對國民黨的策略
在這場革命中,中共對國民黨的策略方針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且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
階段:
1.進攻的策略
從國民黨一大到“三二○”事件前的這個階段,中共的策略是:擴大和鞏固國民黨左派,爭取中間力量,反對右派。1924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執委會擴大會議,會議通過的《共產黨在國民黨內的工作問題決議案》指出:“照現在的狀況看來,國民黨的左派是孫中山及其一派和我們的同志———我們的同志其實是這派的基本隊,因此所謂國民黨左右派之爭,其實是我們與國民黨右派之爭。”因此,強調要從思想上和組織上鞏固左派,反對“采取調和左右派的政策”。孫中山逝世后,革命形勢有所變化,1925年10月召開的擴大執委會議上,通過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關系議決案》,決定將共產黨與國民黨左派區分開來,繼續同國民黨左派合作以反對右派。
2.退讓策略
從“三二○”事件到“四一二”政變前,中共迎“汪復職、汪蔣合作”的口號,不惜以退讓企求維持國共合作。“三二○”事件發生后,中共采取妥協政策,接受蔣介石的無理要求。隨著北伐的勝利推進,蔣的氣焰更加囂張,中共為了維持繼續合作,把希望寄托在國民黨左派身上。但是這些妥協的行為,并沒有挽回革命,卻把革命推向了深淵。
3.投降主義策略
從“四一二到“七一五”這個時期,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共由扶汪抑蔣轉為抑制群眾放棄革命領導權對汪精衛集團鎮壓工運,在反對土地革命等問題上實行全面讓步。直至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的爆發,大革命最終失敗。
從中國的政策改變中,究其原因,一是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二是中共這一時期還不成熟。據此,我們得到以下啟示:要制訂正確的策略,必須有一個堅定的、成熟的政黨;中國革命必須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不能照搬別國經驗;在統一戰線中,要爭取戰爭的領導權,堅持既斗爭又聯合的策略。
二、開展軍事實踐
中國共產黨成立在大革命時期,雖然軍事及軍事斗爭積累不多,但是通過與國民黨的合作,開始了早期的軍事活動。這些軍事實踐對后來中共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些軍事實踐包括幫助國民黨創辦黃埔軍校、與國民黨合作創建新制度軍隊、培養黨的軍事干部、廣泛動員民眾,建立工農自衛軍。大革命時期我黨的軍事實踐活動在客觀上為黨創建自己的軍隊作了準備,對于后來的人民軍隊的建立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與國民常創辦黃埔軍校、創新制度軍隊的實踐中,中共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擴大了中共的影響力。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說:“中國的大革命,準備好了紅軍的種子,準備好了紅軍的領導者即共產黨,又準備好了參加過一次革命的民眾。”
三、開展農民運動
大革命時期,中共認識到農民在大革命中能起到重大的作
用,所以在農村組織農民協會,開展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為培養農運干部,在中國共產黨倡議下,從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廣東革命政權在廣州先后舉辦了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提出,無產階級要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并建立工農聯盟的思想,強調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沒有天然同盟軍農民群眾的支持,要取得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要使中國革命獲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在1925年10月,中共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綱領。這一時期,中共對農民運動給予積極的支持和引導,極大地配合了如火如荼的北伐戰爭。但是隨著蔣汪的叛變革命,對農民運動指責和制裁,到最后鎮壓,中共由于反擊不力,最后農民運動也轉入低潮。
四、開展工人運動
中共從成立起,就把開展工人運動作為黨的一項中心任務。
1925年成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工人階級有了全國統一的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的領導機關,推動工人運動進一步向前發展。
不僅如此,工人運動的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并達到相當高的水
平。特別是中共“四大”以后,黨再次重申工農聯盟的重要性,指出工農要建立最親密的聯盟。中共在工人運動理論的指導下,工人運動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局面。1925年5月中下旬,“五卅運動”在上海爆發,隨之爆發“省港大罷工”,革命浪潮一浪推一浪,起到了反帝反封建的作用,同時,也充分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但是中國在領導工人運動的斗爭中,對城市工人運動期望過高,過多借鑒蘇聯工運的經驗,在斗爭中策略轉變不力,以至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時,黨對處于混亂中的全國工人運動實際上失去了有效控制。在這場工人運動的斗爭實戰中,以城市為中心、以工人運動為主導的運動在中國行不通,必須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作者單位 江西省寧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