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鑒賞課就是培養學生學會欣賞、判斷、評價,提升審美思想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學生鑒賞能力提高的關鍵時期。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應注重作品的人文性、主客觀相統一性及學生鑒賞的自主性,依據美術發展的基本規律把握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美的氛圍,從而使學生學會鑒賞、判斷、評價美術作品,爭取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美術潛能,促進學生和諧、健康地發展。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提高鑒賞的效果
正確的觀察方法是鑒賞美術作品的前提,也是形成敏銳洞察力的有效方法,只有學會正確的觀察方法,才能在鑒賞活動中做到有序、有法,從而提高觀察效果。正確的觀察方法是“整體—局部—整體”的觀察方法。例如:在鑒賞中國古代陶塑作品《說唱俑》時,就可用多媒體把陶俑作品最具沖擊力的形態呈現出來,留給學生一段短暫的時間進行觀察后,請他們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感受。有的學生說,陶人手舞足蹈,十分有趣;有的說,動作表情夸張,很有幽默感。歸納學生的感受,從整體形象上初步認識到這是一件正在表演滑稽戲的漢代雕塑作品。其次,要求學生對陶俑的材質、形象、動作等形態特征進行細致的觀察,學生從觀察中了解到:從材質上看,說唱俑是泥土燒制的本色陶俑;形象上,身材矮胖,頭戴方巾,上身袒露,兩肩高聳等;動態上,坐于圓榻上,左臂抱一小鼓,右手握一鼓槌,左足翹舉,張口嬉笑,肆意調謔。在對細節進行觀察的過程中,學生發現,陶俑身材短小,似乎與常人比例不符。《說唱俑》中握槌擊鼓、亦說亦唱的表演,正是漢代俳優俑的典型特征。俳優俑的出現與當時貴族盛行蓄養“俳優”之風有關。同時聯系《說唱俑》的時代背景,使學生認識到漢代盛行厚葬,《說唱俑》是漢墓出土的有代表性的各類陪葬雕塑品之一。通過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分析,既讓學生既贊嘆漢代工匠精湛的工藝水平,運用夸張手段對神韻的表現與追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漢代先民的那種生活樂觀、精神豁達的人生態度。
二、創設鑒賞作品的情境,品味美術藝術的魅力
那些優秀的美術藝術作品,在總體形式與結構的背后都蘊含著作者的豐富情感,或者隱含著某種意味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蘊美。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審美直覺這種表層的心理活動刺激了直覺,把不滿足于停留在表面的連鎖反應,這時我們應配合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激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和情感。從而在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受到鑒賞對象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接受審美思維的啟示,展開想象的翅膀,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實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畫面。鑒賞進行中,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很快地排除外界或者內心因素的干擾而進入審美的心境,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教師應該利用一切的可能,或者采用電化教育法、語言描述法、情境設置法等多種手段來進行。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理論特別強調“虛靜”,它主張藝術鑒賞時既要虛廓心靈,又要凝神體驗。因此在欣賞時,不妨播放一段音樂,或者創設一種藝術氛圍,這樣就使學生自覺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態度轉向審美狀態,擺脫實用的功利觀念和外界的干擾,在濃烈的鑒賞氛圍中步入神與物創設的藝術氛圍;就能讓學生自覺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態度轉向審美態度,擺脫實用的功利觀念和外界的干擾,
在濃烈的鑒賞氛圍中進入審美的藝術境界中。
三、關注鑒賞過程中的體驗,提高美術鑒賞的效果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個體的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學生在美術鑒賞的學習過程中應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作品、去發現美的東西,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體驗美。在教學活動中應為學生提供實際體驗的機會,引導學生充分去感受,以藝術的感性魅力吸引學生去走進美術。例如:在教學“巨人輩出——文藝復興美術”時,為了引導學生弄懂“文藝復興”這個概念,就在導入環節中進行了這樣的設計:當上課鈴響以后,老師十分嚴肅而鄭重地告訴大家:今天同學必須配合老師做一個游戲,請同學們關閉門窗,全體端正坐好,閉上眼睛不許說話,臉部不許有表情。平日里生機勃勃的美術課堂突然變得一片寂靜。大概過了一分多鐘,宣布游戲結束,全班同學如釋重負,這時趁機引導學生描述剛才在游戲中的感受,得到的盡是“壓抑”“恐怖”。老師這才告訴學生,剛過一分多鐘你們就吃不消了,而歐洲人曾經在比這殘酷百倍的環境中整整煎熬了一千年!接著引導學生回顧歐洲中世紀的歷史,再剖析文藝復興實際上就是各個領域在中世紀千年壓抑后的一次全面爆發。這樣學生對于中世紀和文藝復興都有了一個初步的感性體驗,在之后的作品鑒賞學習中,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四、了解中西文化差異,辯證地賞析中西藝術作品
中西方文化有各自的特點,是兩種不同思想文化體系的傳承。
中國畫講究寫意,西方人專注寫實;中國人多用直覺去感悟藝術,西方人多以科學去理論藝術。藝術的表現手法和形式各不相同,但我們不能用優劣去評判它,只能說百花齊放才是春。如明代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圖》,這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寫意花卉畫作品。在這里徐渭并不是要逼真地再現一個自然物,而是把自然物作為抒發內心情感的形式。在這幅畫左上角的題詩點明了主題: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明珠被拋,懷才不遇的萬般愁緒躍然紙上,晶瑩的葡萄中沒有甜蜜的汁,只有苦澀的淚,這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從中可以窺見徐渭一生的坎坷歷程。如果是寫實的葡萄,你認為還能把他的內心世界表達得那么淋漓盡致嗎?歐洲人在中世紀由于受封建集權和宗教神權的壓抑太久,于是舉起了復興希臘羅馬文化的大旗,這是一場歷史性的變革,高調宣揚人文主義,追求現世的享樂,提倡個性解放乃至個人主義,在藝術上宣傳作品的世俗性。例如:《蒙娜麗莎》是達·芬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做題材來表達自己的人文主義思想。達·芬奇用高超的繪畫技巧描繪出這位帶著神秘微笑的貴婦,其藝術魅力征服了世界上所有的人,體現了當時的人文主義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在人物身后的背景中,是一幅夢幻般的風景畫,其視點的不同更增加了畫面的神秘色彩。達·芬奇出色地運用了透視學原理,畫面極富縱深感,預示著歐洲風景畫即將形成獨立的藝術審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