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出現疲態,漸漸喪失了興趣。立足于平時的教學活動細節,談談如何使學生保持學英語的興趣,從而消除學生學語言的畏懼,促進他們自發學好英語。
關鍵詞:英語學科;興趣;指導;自主學習
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針對現在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大形勢,我們更應該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放心,從而讓學生自愿去學、自覺去學,最終自己會學。這就需要我們英語教師在平時多用心,巧干和實干,努力把學生吸引到英語教學中。
一、取其勢,上好第一堂英語課
新的教室、新的教師、新的同學……新學年伊始,學生們大都沉浸在領取新書后的喜悅和立下新志愿后的興奮中。雖然兩者都持續時間不長,但運用得好的話,對以后的教和學彌足珍貴。因此,許多教師在第一堂課中都不急于傳授新知識。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備好這堂課。相反,由于英語學科的特殊性,第一堂英語課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今后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晚清商人胡雪巖曾運用“先取勢,后取利”的經營策略使自己富可敵國,我們的英語教學也不妨借用一下這種策略。在學生們剛開學,對一切都興趣盎然的氣勢中,我們應抓住機會來進一步激發他們學英語的主動性,甚至糾正他們學英語的一些錯誤思想和方法。筆者發現,第一堂英語課如果能處理好“Why”和“How”兩個問題,可對今后的英語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Why do you want to learn English
某中學有一個很特別的教學常規:邀請家長聽自己子女的新學年第一堂課。我客串了一回家長,有幸聽到了一堂很有遠見的英語課。
課上,當教師問到這個問題時,學生們都愣了,因為他們以前從來都沒認真考慮過。更有一個反應快的男生嘟噥了一句: “have to,not want to”,結果其他學生都哄堂大笑,但卻非常贊同這個觀點。教師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接下來該教師趁勢拋出來的幾個觀點連不怎么懂英語的幾個家長都點頭稱是。
1.The future of English lies in the hands of the Chinese
英語正迅速成為世界的科技用語,早在十年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于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數,位居第二。而我們有著人口優勢,如果我們能囊括一二,何懼不能行走于天下?說不定我們以后的Chinese English還很吃香呢。短短的幾句話再加一個玩笑式的猜想,使得學生們拍手叫好,也使本來厭惡英語的一些學生覺得學英語還蠻有前途的。
2.From “knowledge” to “Now-ledge”
第一堂課的任務不止于單純的鼓動,也應留點值得學生深思的話題。
該教師讓學生填了一張表格,讓學生猜想各個時代的大智者到底具有多少學識。公布答案后,學生們在驚呼之余均各有所思。
姑且不論這些數據從哪來的,但達到的效果卻是很震撼的。是后人越來越笨了嗎?不是,是知識越來越多了,越來越復雜了。我們不能做井底之蛙。如果僅憑一種語言,了解一種語言所傳遞的信息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不能僅學老的knowledge,更龐大的知識體系都是從“Now”到“Future”的。多一種語言工具,就少一點滯后,就可以有機會超出那0.004%。就算做不了21世紀的達爾文,也至少能勝人一籌。一番分析,使學生聽了既帶有點危機感,又增加了信心,從內心覺得應該學,也必須學,也就是 “want to”,而不是簡單的因為要考所以 “have to”。
最后在教師的帶動下,師生一起回答了一開始的問題。
“Learning English means learning to use the language fo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to think creatively and develop your own mind and intelligence.”
(二) How should we learn English
學好任何一門學科,光靠一腔熱血是不夠的。學語言更是如此。筆者在多年的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發現,一些學生在初中形成了一些錯誤的觀念和做法。若沒有指導,學生容易走極端,認為學英語就是背單詞甚至背課文。平時不好好學,最后狂背一段時間都能考個及格。如果去掉單詞,一些學生甚至不知道英語能學些什么。但英語的學法指導在第一節課中不宜講得太細,太細學生容易生厭。筆者認為做好“三個一”是個大方向,即用好一本書,記好一本筆記,整理好一本錯題集。筆者發現,有的學生一個學期下來不僅沒有一本筆記,書上沒有一個注解,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寫。所以他們到考試時,除了背書后的單詞表,不知道該復習些什么。女生之所以英語平均成績比男生相對好些,很大原因是她們平時有內容可記,學得踏實。另外,由于英語試卷除了書面表達以外,其余的分值都不大,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筆者認為,在高中初始年級整理好一本單項錯題集,再對此進行階段性、針對性的反復鞏固,學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但到了高三畢業班時,筆者反倒不推薦,因為那時試卷多、錯題多,再整理錯題反而耗時,學生反而會有挫敗感。這樣平時有內容可記,有錯題可糾,學生就不會覺得想復習但不知復習什么,想問問題但不知問些什么了。讓學生自己體會Every point counts. Every minute counts. Accumulate day by day 的道理,不愁英語學不好,興趣也會一直保鮮下去。學生自愿學了,一個良性循環才有可能形成。
二、抓其本,精巧組織教學
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化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僅是efficient,還要effective。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抓好課堂教學的根本,吸引住學生,他們才會課后自覺地獲取更多的知識。事實證明,一位能夠把實干和巧干相結合的教師,其個人魅力是無窮的。
(一)活用教材,敢于改組和拓展
教材是材料和媒介,不是圣經。葉圣陶老先生就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通過這個例子來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本領。”盡信書,不如無書。有的教師不敢放過教材的每一頁、每一句,甚至練習題目要求中出現的新詞也花了不少時間來講解,生怕漏了什么細節。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緒。他們覺得抓不住重點,久而久之,對教材產生了畏懼感。劃和記的太多了,索性就不記了。
現行的教材話題大都能密切貼近學生生活,能夠引起共鳴,點撥話題。每個單元也自成一個體系。但是有時候,我們不妨從生活實際出發重新改組一下某個單元,你會覺得這更加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譬如,江蘇省高中英語采用的牛津教材模塊十一中第二單元涉及找工作。單元開始的文章是關于工作面試,而單元結束的文章是關于要重視和利用好高中畢業后與上大學之前的一段空閑時間。由于前面一個單元剛剛講過高三一年的重要意義,筆者就順勢把最后那篇文章放在第二單元的第一篇,再馬上結合工作面試的文章,一氣呵成。學生聽了很有感觸。而該單元中間有關寫自我推薦信的內容,筆者把其處理成課后習作,學生也樂于寫。
像這樣的機會,如果我們平時精心備課,不難抓住。有的教師不僅能夠改組教材,還善于不斷拓展教學內容,從課本擴張到學生的生活實際,點撥起回憶,甚而幫助其成長。筆者就曾親歷一位高中教師執教的Growing Pains一課。這個單元主要闡述了學生在成長歷程中與父母的沖突。課文是一篇對話,很難處理。但該教師跳出其常規思維,大膽引入課外教材。課堂教學是從一個引人入勝的話題開始的。他問學生如果某天得到一盞阿拉丁神燈,里面的神仙許諾可以選擇禮物給兩個人,那你們會選什么禮物,會給誰?一個問題激起千層浪。學生立馬興奮起來,積極參與討論。學生的答案也很精彩,很多人想到了父母。教師又緊接著說,可我們的父母沒有阿拉丁神燈,但是在你的20歲生日中,他們還是準備了一個包裝精美的禮盒。你們猜猜里面會是什么?這時學生仍然很興奮,但有的學生似乎開始能覺察點什么了。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打開”了那禮物盒。里面是一張你小時候的照片,一張小學三好學生的獎狀,一份成績很糟糕的試卷,一份檢討書和一張大學錄取通知單。禮物盒一“打開”,全班學生一開始還有笑聲和討論聲,但接下來都沉默了。筆者甚至還發現幾個學生哭了。然后,教師才回到課文,拋出學生成長過程中常碰到的困惑和家長沖突的事件,學生都能體會到原來自己曾經是多么的執拗,多么的不懂事。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無論碰到什么困難和障礙,都有家長陪伴著。
課堂因生命而美麗,教學因生成而精彩。這樣的課堂哪能不吸引學生。學生哪能不喜歡上英語。但課堂教學不是隨心所欲地作秀,無規則地綜合。這需要教師有很強的教材把握感和課堂駕馭能力。
(二)善用多媒體技術,不做現代化的奴隸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歐內斯特·L·博耶曾說:“技術能夠在瞬間把信息傳遍全世界。但是,無論技術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卻不能傳遞智慧。”現在的課堂上很少看見一支粉筆、一臺錄音機打天下的現象了。多媒體課件、網絡等技術的引入確實給課堂教學平添了很多精彩。課的容量也比過去大了很多。但事不能過及,筆者曾經聽說一堂令執教者自己都很尷尬的課。教師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用了PowerPoint軟件,一共做了72張幻燈片,但是放映的時候不知怎的點錯了一個鏈接,結果課上光找對應的幻燈片就花了不少時間。這堂課的效果可想而知。還有一次是筆者本人的經歷,帶了電腦進班,學生告訴我投影儀壞了。幸虧我還有練習可以講。事實上,如果你每堂課都用課件,學生也會有審美疲勞的。到頭來,和以前每堂課都只是用粉筆沒什么太大的區別。因此,在教學和現代化信息技術整合的過程中,不能被現代化牽著鼻子走。
教師不能“見物不見人”,幻燈片宜少不宜多。教學的本質在于智慧的創造,不在于影像的播放。
三、精其練,注重練習的實質性和多樣性
如果說興趣是一輛汽車的發動機的話,那么練習就應該是其油門。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才能把學英語的興趣持續下去。而這個成果需要平時科學到位的練習作保障。英語練習的布置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只是劃、背、默。
(一)練習要有實質性
學好一門語言,多讀多記是必然的。但這些“軟”作業很難被考查。時間一久,學生自然會產生惰性。我們可以把這些非顯性練習實質化點。比如“English-English Paraphrasing”這個方法就不錯。教師提供課文中一些佳句的英文解釋,讓學生寫出原句。這樣教師了解到了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生也踏踏實實記住了一些重點。
另外,筆者發現一些學生做練習很沒有規律,很隨意。某時間段做了幾個單項,過一段時間抽空做了一篇閱讀。這種化整為零、見縫插針的方法其實是沒有什么效果的。筆者一位同事曾開玩笑地說,英語作業要被“雙規”。其實很有道理,讓學生盡可能在固定的地方,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完成定量的練習。這可以很好地營造一種氛圍,大大提高了做題效率,其結果也更具有考查意義。
(二)練習要有多樣性
孩子生來的天性是好奇、是探索、是追求快樂。我們平時布置的練習不一定非得是高考題型。特別是基礎知識的練習,教師可以自己編寫。單詞填空,單句改錯,改寫句式,缺詞填空等等,都可以用來作為練習的方式。這對起始年級尤為有效。筆者嘗試過把英語報刊上的心靈雞湯式美文挖空,設置成缺詞填空,發現學生非常感興趣,對完形填空練習也沒有以前那樣懼怕了。
不管什么樣的練習,只要教師精心篩選,學生用心去做,持之以恒,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導其行,慎重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
教學活動,本質上是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發展性主體,因而,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但自主學習不是簡單的自學,也不等同于獨立學習。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的需要自由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離開了教師的引導,部分學生的學習可能會失去方向,難以保證學生學習活動的完成,學習效率難以得到保證,學生反而會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比如,為了保障學生有時間來背、讀語言學科,好多學校都在固定的時間段設立了朗讀課。但讀什么、怎么讀,這需要任課教師好好計劃和指導。現代社會的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學習過程的促進者,也要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信息源,幫助學生在空閑時間自己去學。
語言學習非一日之功,學習是艱苦的,但如果能讓學生為興趣而刻苦,為追求成功而刻苦,我們的教學就成功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發展中心.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胡興松.走向新的方法觀: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3]章飛.學習方式的變革與思考.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4]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吳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