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首先綜述了我國快樂教育的發展歷程,其次闡述了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現狀和實施中學歷史快樂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快樂課堂;斯賓塞;素質教育
快樂教育起源于西方國家,19世紀60年代,斯賓塞出版了
《教育論》一書,主張從情感入手,以情感為動力,以“以人為本”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且能夠體驗成功的快樂。事實證明,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思想對近兩個世紀西方國家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我國快樂教育發展概況
我國針對學生課業負擔重、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等問題,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北京、上海、廣州、四川、江蘇以及遼寧等省市的一些學校開展了以兒童情感為切入點的快樂教育實驗班,二十多年來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國內快樂教育實踐者中,北京市第一師范附屬小學(簡稱“一師附小”)可謂一枝奇葩。自1986年起,一師附小就大膽地提出了快樂教育,并堅持快樂教育的實驗研究。根據20多年的快樂教育歷程,“一師附小”教師總結出了快樂教育的核心理念:(1)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2)不要去強制人的靈魂,要去細心關注每個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關注他的特性、意向和需求。(3)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培養國家的建設者,更應該使受教者和施教者成為幸福的人。
目前國內一線教師越來越關注快樂教育。周寧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探究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李東紅在品德和社會課教學的實踐中,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正其身,善其行”“享其學,用其成”。
二、中學歷史快樂教育發展現狀
近年來,就中學歷史教學而言,歷史快樂教學研究不斷深入,“歷史快樂課堂”正向我們走來。因此,歷史教學如何使學生獲得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達到“樂學、會學”的目的,已經成為歷史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金春琴探究了歷史快樂課堂中的幽默教學方法,她認為要認真對待幽默,運用時要慎重、含蓄,所授知識寓于其中,不能搞低級趣味,應該“樂而不嬉”;胡月琴基于英國著名教育學家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思想,圍繞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要求,結合多年的中學歷史教學實踐,從教師角度出發探討構建中學歷史快樂課堂的理論、手段和方法,并用教學案例進行闡述和說明。
三、中學歷史快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從國內目前從事歷史快樂課堂教學、實施歷史快樂教育的情況看,筆者認為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教師在傳統教育和快樂教育之間徘徊
新課改后,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但對于大多數中學歷史教師還存在很多的疑惑:盡管新課改在積極推進,但實際上“唯分數論”還在主導著教育部門和學校管理者的理念,學校對于歷史教師的評價制度沒有改變,歷史教師的利益仍然與學生的考試成績掛鉤。有些歷史教師想創新,想開展歷史快樂課堂教學,但擔心教學后果,所以沒有真正實施歷史快樂課堂教學。這些歷史教師的教學方式在傳統教育和快樂教育之間徘徊。
2.歷史快樂課堂教學理論和實踐缺乏系統性
國內興趣教學、快樂教育和歷史快樂課堂教學的理論主要來源于西方國家。由于中國和西方國家文化背景、教學觀念的差異,中國歷史教師若完全采用西方那一套快樂教育理念,則不一定適合目前中國歷史教學的現狀,因此,需要國內中學歷史教師自己摸索、探討歷史快樂教學。
3.歷史快樂課堂教學思想缺乏宣傳力度
在國內一些較落后地區,特別是農村和偏遠山區,傳統歷史課教學得不到學校和學生家長的支持,停留在“副科”不被重視的階段,更談不上實施歷史快樂課堂教學。所以必須加強歷史快樂課堂教學思想宣貫,讓這些地區的學校和先前開展歷史快樂課堂教學并取得顯著教學效果的學校教師間進行交流和研討,讓國內更多地區的學生享受歷史快樂教育。
參考文獻:
[1][英]赫伯特·斯賓塞.斯賓塞的快樂教育[M].顏真,譯.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5.
[2]胡月琴.構建中學歷史快樂課堂的探究[D].北京師范大學,2011.
[3]金春琴.創造快樂的歷史課堂[J].江蘇教育研究,2007(1):60-61.
(作者單位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