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具備認識自然、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所需的全面素質。它對各學科的教學無論是內容還是教法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具體的教學中表現為各學科的相對獨立向著學科間的有機結合,單一化向著多樣化發展。小學各學科在教學的內容、組織、教法上各具特色,但各學科知識之間又存在一定的聯系。如果在體育課的游戲中有效地搭配其他學科知識,使游戲既達到體育教學目的,又為其他學科服務,這無疑為現代體育課堂的教學設計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課題。
一、體育課游戲創編的指導思想
1.體育課對小學生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吸引力
體育課無疑是學生參與身體活動最多的學科。小學生對上體育課的積極性遠遠超過其他學科。鮑比迪波特指出:“在學習方面,你最有價值的財富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我們正是要牢牢掌握孩子的天性,利用學生對體育課的這一特殊情結,通過有機的結合,把其他學科知識充分融入體育課中。游戲是實現這一有機結合的最佳手段。
2.游戲的特點
體育本就是一種來自游戲,發展于游戲的學科。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由一定的情節、動作(跑、跳、攀爬、平衡、對抗和各種表現動作等)、比賽規則和結果等幾個部分構成的綜合性的體育活動。教學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深受小學生喜愛,是小學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體力、智力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也能培養學生機智、勇敢、團結、負責、守紀律、樂觀、創新等優良品質。
3.在游戲中搭配其他學科知識的優點
搭配后的游戲特點是在活動中學習其他學科知識,活動是兒童時期發展智力的最有效方式。皮亞杰認為,人對客體認識的發生起點是主客體相互作用唯一可能的連接點——活動,活動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搭配后的游戲最大的優點就是使搭配知識具有強烈的直觀效果,相對于其他學科教學,它更具體化、形象化,使一些原本顯得枯燥無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使知識易于掌握、
印象加深。同時,豐富了體育教學內容,為體育教師在組織教法的多樣化上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寓教于樂,讓教學質量水漲船高。
二、創編游戲的指導思想
1.不能放棄體育的主體地位
全面鍛煉身體,促進正常的生長發育,初步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是小學體育教學的基本任務。教學的一切都是圍繞這一基本任務而展開,在游戲中搭配其他學科知識只是一種教學設計,其首要任務是鍛煉身體,掌握技術、技能。因此,游戲的創編不能放棄體育的主體地位。
2.游戲的創編思路
在游戲中搭配其他學科知識必須熟悉游戲創編程序(如任務、
規則等),通過矛盾的分析,運用游戲的創編方法(如模式法、移植法等),修改、提煉而成。在游戲中搭配其他學科知識的重點就是尋找“嫁接點”,即體育與其他學科在知識內容上的聯系。在全國十城市第十六屆體育教學觀摩研討會上,就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游戲設計。如:成都通江縣慶豐街小學王剛的觀摩課中,利用游戲
“祖國在我們心中”既發展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又學習了地理知
識、教育學生保護大自然等。下面以青島陵縣路小學教師茍騫詩的觀摩課教學設計為例,對其中的游戲部分進行思路分析。游戲任務:初步掌握30米快跑的正確姿勢。快跑所帶來的相關現象之一:由速度產生的空氣流動現象。與相關現象有聯系的知識之一:《自然》中與風有關的自然常識。嫁接點:空氣流動與風。尋找到嫁接點后,就找到了“鑰匙”,可以運用創編法進行游戲設計,本課的游戲設計非常有趣:將整張紙置于胸前,向前奔跑,看誰的報紙不掉落。然后將報紙對折、再對折以加大難度。再將游戲規則、要求等內容填充進去。一個優秀的體育課游戲設計宣告完成。該游戲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傳授了自然課知識,還可以借題發揮,介紹一些物理方面的力學知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體育鍛煉中獲得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
3.搭配知識的選擇
凡是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一切知識都屬于選擇范圍,但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層次,充分估計該年齡段學生的接受能力,切忌好高騖遠。
三、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切入搭配內容的時機,善于利用學生求知欲強的特點,做到切入時機恰到好處,充分引起學生的興趣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講解應簡潔明了,力求畫龍點睛,忌諱拖沓。
3.教學組織得當,結構嚴謹,安排合理。
四、對體育教師的要求
1.勇于探索、勇于創新,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動力。
2.具有體育教師必備的理論基礎,才能把準方向,有原則可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
3.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熟悉各科教材,在進行內容搭配時才能得心應手,傳授更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使學生接受更全面的教育。
4.具備良好的教學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是體育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使學生更快更準確地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1]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體育理論.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2]張志勇.創新教育實驗與研究.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鄭定明.彭開瓊.體育游戲創編十法.中國學校體育,2000(1).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