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五、六年級學生要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好的閱讀材料在提高學生的興趣及閱讀能力上起著重要的作用。結合教學實例提出了將學生作品作為新的教學資源的觀點,并從五個方面闡述了如何科學地利用這些源自學生的教學資源,讓其充分發揮功效。
關鍵詞:學生作品;課堂效率;學習興趣
一、原因
1.學生要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
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光靠書上的幾篇短文根本不夠;課外的閱讀材料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相符的也較少。而學生的習作所運用的語言知識都比較普通,里面的句子大多數的學生也都能寫,同齡人的習作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2.每個班級中都會有分化現象,在“補差”的同時,也要關注“提優”
每次,那些作品被我選中的孩子都非常自豪,充滿了成就感。而其他孩子也都會投以羨慕的目光,滿懷信心地等待著下一次機會。
今年又教2個畢業班,在六(上)“I Have A Pen Pal”這一單元時,我給每個學生在鄰班找了一個筆友,從第一課時開始便讓學生寫信。信的內容是:介紹自己——姓名、年齡、外貌、愛好等。起初以為學生會很反感,而事實恰恰相反。每個學生都寫得很投入;在收到筆友的信時,更是興奮得不得了。
第二課時,圍繞“What’s your hobby”展開,在操練這一句型的同時,我把“What’s his/ her hobby”滲透進來,讓學生來講講各自筆友的愛好。課堂上,學生都爭先恐后地回答,就連平時不太舉手的同學都躍躍欲試。
在“A Let’s read”時,學習了課本上的2篇E-mail之后,再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換筆友的信,然后小組內互相提問。等到上“B Let’s read”時,學生已經寫了好幾封信了,也了解了各自筆友的基本情況。這時就應該鼓勵他們來說一說,從被動的問答到主動的描述,這不僅是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一個提升,同時也是對其他同學的聽力訓練。當然,大部分的學生只能看著信來說,這也沒關系。因為書信中的表達是第一人稱,而學生的轉述則是第三人稱,正好符合本課時的教學要求——“單三”的反復運用。另外,不少學生還提前寫好了“My Pen Pal”,這樣一來,他們的作文便又升級為新的教材。
二、合理利用學生作品
教師應該怎樣合理地利用這些“新的教材”呢?以學生習作“My Pen Pal ”為例:
My pen pal
By Xu Lujie
Fang Yinuo is my pen pal. She is a girl.
She likes listening to music. Her birthday is May 2nd. Her favourite colour is green. Her favourite lesson is Chinese. She likes peaches and hot dogs very much.
Her father is a worker. He goes to work by bus. Her father is 37 years old. He is thin and he’s very funny. His birthday is in December.
Her mother is a worker,too. She goes to work by car. She is 37 years old,too. She is kind,but she is strict. Her birthday is in November.
I like my pen pal. We are good friends now.
1.讀前醞釀
“讀前醞釀”是指,在學生正式接觸內容教材之前,教師作適當地介紹、講解,一來幫助學生掃除閱讀中可能出現的障礙和問題;二來讓學生對將要閱讀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如,“Is Xu Lujie’s pen pal a girl or a boy?Does her pen pal live in Shangyu?”等。但這些問題不宜過多,并且答案都較明確。問題過多過難,會加重學生負擔,影響閱讀的心情和效果。
2.提倡默讀
許多學生在閱讀時,習慣于發出每個單詞的讀音,有的學生雖然沒有讀出聲來,但內心還是一字一句地讀著。這樣一來,嚴重影響了閱讀的速度。據專家研究發現,正確地默讀,速度可以比出聲閱讀快3倍左右。因此,我們要提倡默讀,幫助學生養成默讀的習慣。
3.跳讀、略讀
所謂跳讀、略讀,顧名思義,就是要求學生有選擇地讀。因此,教師需要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快速閱讀,從短文中搜索信息,猜詞悟義,找到關鍵信息。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表達方法表述相同的意思,并用不同的人稱轉述信
息,從而鍛煉學生句型轉換的能力。
4.精讀、細讀
嚴格地講,精讀、細讀不是一個孤立的環節,而是建立在默讀、跳讀、略讀之上的。有了上述環節的鋪墊,學生對于整篇文章已經掌握得八九不離十了。精讀、細讀只是在此基礎上的鞏固和提升。此時,教師需要提出更高層次的問題,訓練學生綜合概括和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啟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
5.消化吸收
在精讀、細讀之后,教師必須給學生留出一點時間進行消化和吸收。當然,在引導學生做最后的“消化吸收”時,教師還要提出“吸收”的重點,給學生明確的方向;避免只讓學生簡單地讀一遍或看一遍。
有了這樣的提示,學生就明確了方向,還能在最后一刻再拾一把金。
這就是所謂的“讓學生的作品成為新的教材”。像這種“取之于學生”,并“用于學生”的方法不僅深受學生好評,也讓我們的課堂教學變得更輕松、更有效!
參考文獻:
張鶯,付麗萍.小學英語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上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