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什么是語文實踐能力?或者說,怎么實踐語文知識才能獲得能力?通過讓孩子說出來、讓孩子想出來和讓孩子寫出來三個環(huán)節(jié)解釋這兩個問題。最后,對全文做一總結(jié)。
關(guān)鍵詞:綜合實踐;語文實踐能力;寫作技能
語文實踐能力,就是能夠熟練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它不僅體現(xiàn)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還體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過程中。而培養(yǎng)學生實踐語文知識能力的過程也是我們所有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這也就引出了我的第二個問題:怎么實踐語文知識才能獲得能力?
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脫離生活,而培養(yǎng)實踐語文知識能力的第一步也是——走進生活。“走進生活”是一個很大的概念,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完全走進生活也不可能,那我們只能用點點滴滴、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了。
一、讓孩子說出來
讓孩子說話很簡單,但讓孩子說得有條有理、主次分明卻不
簡單。
1.讓孩子說出昨天的事
這個昨天的事,可以包括自己的、媽媽的、同桌的……每天選四位同學來說,每人每次限定三分鐘,加起來就是十二分鐘。這十二分鐘,將會讓孩子的表達能力登堂入室。
2.讓孩子說出明天的事
明天,會有什么事?有個小孩說,明天我會來上學。全班哄堂大笑。我現(xiàn)在還不需要想象,就要這“生活”味很濃的答案。明天,媽媽要來接我。范圍擴大了,很好。明天,我家的荔枝花要開啦。以人及物,有進步啊。明天……終于,有一天,有位學生說,明天,我又長大了一歲。噢!明天是他的生日,到時候,我們?nèi)喽家o他唱生日歌。這意味著時間和空間概念已悄悄在學生心中發(fā)芽。
3.讓孩子說出心里的事
孩子心里想什么?大多數(shù)老師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學生必須按我們的意愿去做。這種行為直接損傷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也間接損傷了學生的語言接受能力。我也鼓勵他們說“心里話”。要知道,心里話說多了,思考問題的能力就會提高。
二、讓孩子想出來
“想出來”是建立在“說出來”的基礎(chǔ)之上的。說得多了,就會下意識地整理自己的語言,就會努力讓說的話更清晰、更系統(tǒng)。這時候,教師適當?shù)匾龑б幌拢瑢W生就會想得更自然、更主動。
1.讓孩子想出原因
我會問:“你為什么要刷牙?你媽媽用什么牌的牙膏?為什么用這個牌子?你為什么是東莞人?”……很簡單,很生活。每天用五分鐘問這些問題,讓語文課與生活貼貼切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不僅讓學生養(yǎng)成想的習慣,還會讓他們養(yǎng)成尋找問題和觀察事物的
習慣。
2.讓孩子想出過程
當我問學生為什么要上學時,總會讓另一位學生說說來上學的過程。如果這時再加點寫作訓練,效果會更佳。每個人都知道的過程,并不一定會說或會寫。連心里知道的都沒有學會說或?qū)懀螞r不知道的。簡單的都沒有過關(guān),何況那些不清不楚的、半明半白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3.讓孩子想出結(jié)果
問題:爸爸、媽媽和我的面前只有一個蘋果,怎么分?爸爸要看球,我要看動畫片,怎么辦?……結(jié)果五花八門。在選擇結(jié)果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思考問題,這是顯而易見的。可誰能想得到,學生還掌握了抉擇的能力,還擁有了否決的權(quán)力,還獲得了指點江山的氣質(zhì)。
三、讓孩子寫出來
寫什么才好?日記?太枯燥,能堅持寫的沒幾個。常規(guī)作文?間隔太長,又偏難,只對少數(shù)學生有效。那么怎么辦?
1.讓孩子有時間寫
每個星期我要拿出三節(jié)課,這三節(jié)課中我又拿出十分鐘用來寫。這既保證了寫的可持續(xù)性,保證了學生的“手感”,又養(yǎng)成了寫的習慣。寫的內(nèi)容有“口語交際”里節(jié)選的,也有我找的“生活”題材。有一天小明病了,我就拿著他的請假條在班里“找毛病”,然后請學生即興寫作。有一天小梅考了一百分,我就讓學生分析一下原因。……生活處處有語文。十分鐘而已,這影響不了我的教學進度。可這十分鐘,竟成了他們的歡樂時光,竟讓他們的作文水平突飛猛進。至此,我才理解了事半功倍的含義。
2.讓孩子有膽量寫
孩子為什么不會寫作文?一是確實不會,二是沒膽量寫。故此,要想學生寫好,首先要讓學生敢寫。面對作文,就是先要培養(yǎng)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文章寫成了流水賬,沒關(guān)系,還有我!巧做加工,微加修飾,在課堂上對照一遍,學生都恍然大悟。寫多了,一發(fā)不可收拾,沒關(guān)系,我給你時間。有一個四年級的學生在我的鼓勵下,居然洋洋灑灑寫了五千多字。雖然言之無物,但我如獲至寶,到處宣揚。結(jié)果,他的第二篇、第三篇就問世了。比之以前,不可同日而語。好的榜樣在那里了,班里掀起了寫作狂潮,個個爭當起小作家了。當文字成了他們最好的游戲,當文字成了他們最好的朋友,學語文,還會是畏途嗎?
3.讓孩子有東西寫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外讀物,就如那活水,必須走進他們的生活。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多讀書,對我們的語文教學大有好處。小學生不適宜讀那些深奧難懂的書籍,選一些童話的、科幻的比較好。我的學生,到五年級時,已有讀過二十本書的。如《安徒生童話》《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木偶奇遇記》等。讀得多了,寫作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將自己喜愛的文風灌注進去,也會將一些喜歡的語句信手拈來。我在出題時,從來沒有設(shè)定模式。這樣,學生的寫作視野就開闊了好多,寫出來的東西也大氣了好多。三年下來,學生的習作竟有一
大堆。
“條條大路通羅馬。”在探討綜合實踐與語文知識有機結(jié)合的群體中,我的方法只是滄海一粟。雖說各有千秋,但讓語文回歸“生活”卻是眾口一詞。這使學生的語文知識得到可持續(xù)的增長,學生的語文技能得到了可持續(xù)的實踐。既然小有收獲,我也有理由在我的這條道上探索下去。
(作者單位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大良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