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進行,教師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學生才是教學中真正的主體。新課改要求改變傳統教學中老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局面,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學習的熱情,著重培養學習地理的良好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對所學習的知識及內容進行不斷地消化、反思和總結。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學生;反思能力;建議
一、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筆者在地理一線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在地理教學還存在著以下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學生往往能夠尋找到地理題的答案,但是整個解題的過程和思路并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混淆;當地理題的要求或者條件發生改變以后,學生往往會變得束手無
策,不知道怎么去解題,學生往往很難做到對知識的靈活應用,更無法做到對知識的舉一反三;有的學生在地理課程的學習中,還
不知道怎么去反思,如何去反思,找不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時候地理老師在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反思方法上,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這些問題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地理學習習慣的塑造,并且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培養學生地理學習反思能力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人們在解決了某個難題以
后,如果沒有能夠及時對這些難題的方法、策略進行總結,這些解決的方法或者經驗就會消失,就無法真正意義上實現從人們的日常經驗升華到規律上。在地理教學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在解決某一難題后,如果對解題的思路不能進行及時的反思與總結,就無法使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也就很難做到在地理學習過程中舉一反三,更談不上對地理知識的活學活用。
1.反思能力有助于優化學生的地理思維
在地理課程的教學中,地理老師應該加大對學生地理思維活動的培養,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有更多的思路、解題的方法也更加多元化、解題的思路也能及時轉換。最終使學生可以根據地理題中具體條件而有針對性地確定解題的思路,并隨著題中條件的變化,有條不紊地轉變解題的思路:能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解題,對知識具有一定的遷移能力。老師在地理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鉆研和思考所學問題,能夠從地理題中各種紛繁復雜的表現中,抓住地理題的本質,使學生在地理思維中具有更大的廣度和更深的深度。
2.反思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在地理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反思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對地理問題進行思考,對老師或者同學的解題思路、方
法提出不同意見,在不斷地反思中,可以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實現對知識的深刻認識與掌握。老師在地理課程的講授中可以不斷地變化情景,讓學生自己尋找其中的錯誤,發現思維中的矛盾之處,更好地增強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思維批判性,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三、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基本原則
1.漸進性原則
老師在地理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反思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地認識到,反思能力和學生的認知活動是一樣的,都有一定的規律性。反思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經歷從他律到自律、從對問題的單向思維到對問題的多向思維、從對問題的膚淺反思到對問題的深入反思。鑒于此,在對學生的反思訓練中不可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讓學生在地理課程的反思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2.激勵性原則
在對學生反思的培養上無論學生對地理試題的反思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不要直接去否定學生的想法,更不要輕易地去批評學生的錯誤想法。古人云:“沒有罵大的孩子,只有夸大的孩子。”事實證明,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老師應該耐心十足,給學生更大更多的信心,讓他們從內心感受到更多的來自老師的信任與鼓勵,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什么思想上的壓力,就會對所學的知識和地理題進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與同學或者老師有不同的看法。通過提出自己的想法,讓老師更多地了解到學生思維的過程,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有針對性地,不斷總結方法去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反思,使學生更加扎實地掌握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學習不僅要重視學習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習的過程。
3.主體性原則
在對學生進行反思的訓練中,老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內因,老師是外因,只有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培養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老師需要告訴學生在地理課堂上反思的重要性和意義,教給他們在地理課學習的過程中反思的方法和技能,
讓學生不斷進行反思訓練,通過這些訓練,掌握反思的技巧和方法,把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充分地調動起來。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陜師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