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接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時,覺得這種模式很簡單,無非就是把歷史課堂分成三大塊,而且每大塊都平均分配,各占15分鐘就行了。第一大塊就是“先學”,就是上課前制好學案,而學案就是這節課要講的內容,把它設計成填空的形式就行了。接下來的時間是第二大塊“后教”,這里只有十五分鐘,所以要選擇比較重要的內容來講解,突破本課的重難點。第三大塊是“當堂訓練”,這里主要是提前在設計學案時挑選一定量的練習,起到及時鞏固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在剛剛接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時的淺層次的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發現,我們所做的學案和教案的質量都不高,甚至可以說很低,這樣上課雖然能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這樣上課的效率不高,而且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當然也不利于教師個人業務的提高。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開始認真地思考,我們的課到底要怎么上,
怎么樣才能真正充分體現“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模式,我一邊上課一邊反思。其實“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模式,或者其他的任何一種模式無非也就是想達到高效課堂的效果,讓學生學有所獲,而且這種收獲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還有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培養、態度和正確價值觀的樹立。
在慢慢的教學中,我逐漸意識到,“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模式絕不是淺層次的三大塊,它需要我們課下做好充分的準備,
每一節課我們都必須反復地鉆研、推敲。
一、先學
第一步展示課標,讓學生清楚地知道這節課到底要學會什么,
要記住哪些東西,這樣目標明確,學生對整體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這里的“先學”絕不僅限于填空,這個可以說是最低級的“先學”了,實際上“先學”也就是學生自學,先了解一下這節課的內容,在書上適當的圈點勾畫,但是所有這些應該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并且應該是帶著一些問題,一邊思考、一邊看書,這樣的看書才是有意義的。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再適當地把重點的內容通過填空來加深印象。在設置問題的時候,不要太簡單,這樣起不到思維訓練的目的,當然也不要太難,否則學生會沒有興趣。
二、后教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能像以前一樣填鴨式的一言堂,而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所有的學生都真的動起來,不僅是手,更主要的是腦。比如,我在上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在“后教”環節,設置了三個學生活動:1.在講第二框時,結合書上的圖片,對比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有什么區別。書上并沒有答案,這個只能靠學生的認真觀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給學生以適當的提示:從前額、眉脊骨、顴骨、嘴巴、下頜這幾個方面觀察,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小組討論,結果大家都很感興趣,然后學生回答,最后我總結出答案:前額低平、眉脊骨粗壯、顴骨高突、嘴巴前伸、沒有明顯的下頜。2.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先讓大家思考,然后互相討論,接下來展示圖片,最后總結出來:大自然雷電生火,森林草木自然生火,露天煤的自然起火,偶爾摩擦生火。北京人通過這些方式得到火。3.浮想聯翩:請你根據自己的想象,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這個是學生最喜歡的,他們好像自己真的就是北京人一樣,想象著自己的一天,使用什么樣的工具,大家一起勞動,如何去獵取動物,如何采集果子,如何得到火,如何保存火種,這樣很自然的學生就把“北京人”這一框的內容記住了。
三、當堂訓練
這個環節,對于知識點的鞏固效果是最好的,一般設計幾道選擇題和一道問答題,選擇題一般是有一定梯度的,從易到難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一道大題,可以是材料題,也可以是問答題,在問題的設置上也是要一定的梯度,前兩問可以是最基礎的,最后一問要么聯系實際,要么聯系之前所學內容,要實現思維的跳躍和跨度,或者是對這節課內容的整合或升華。
這樣通過“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一節課下來,學生不僅了解了教材的知識點,而且通過練習對內容進一步鞏固,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一節課,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的時間里,學生都在自己動手動腦。“先學”部分,學生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看書,自己尋找答案;“后教”部分,我們設置了學生活動的環節,主要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看書尋找答案,或小組之間互相討論總結答案,然后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撥;“當堂訓練”這個環節,也主要是學生自己先做,然后把學生集中有問題的講一下,個別同學有問題的單獨講,不占用所有同學的時間。這樣我們的課堂,就從老師教給學生,學生被動地學,變成了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學習。一節課老師講了多少并不重要,關鍵的是學生聽了多少,學了多少,老師教的再多,學生沒有聽進去,或沒有記住,那這節課也是不成功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就是要改變原有的傳統模式,在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動起來,通過幾個環節的設置,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在一節課里有更大的收獲,我還要不斷地思考,改進我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長,實現我與學生的共同進步與發展!
(作者單位 蘇州國際外語學校)